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英國歷史系列之(八)

20世紀1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愛爾蘭的分裂

流箏

人氣: 1205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05月18日訊】進入20世紀的英國,在初期時呈現出了作為大國的自信與樂觀。遍布全球的龐大帝國、享譽世界的強大海軍、欣欣向榮的工業、堅強的政府機構,使英國成為了當時無以匹敵的「超級大國」。

當時的英國國內出現了社會的顯著進步,國家出臺了多項重大惠民舉措,例如為失業人群提供經濟補助、為老齡人口提供補貼、為在校學生提供免費餐等。

此外,中央政府還制定了各類法律來改善工作環境的安全性,制定了更為嚴格的城市規劃法案以便控制貧民區域的發展,針對離異或單身的母親及其子女則提供了更優越的幫助措施。

在地方,各政府也變得更為民主,還首次為議員們發放了工資,讓民眾能夠更方便地參與到公共生活中來。

然而,隨著20世紀20年代初各類大規模混戰的出現,英國空前的繁榮景象也蒼忙地拉下了帷幕。

對帝國未來的反思

大英帝國的擴大態勢一直持續到19世紀20年代,但在19世紀後期,人們已經開始討論帝國的未來發展方向。一些人支持繼續擴張,認為帝國帶來的貿易和商業增長使英國受益,另一些人則認為帝國已擴張過度,在印度西北邊境及南部非洲等帝國領土頻繁爆發各種衝突,極大地消耗了各類資源。然而,大多數的英國人都相信,帝國對於世界是股正能量。

1899年至1902年爆發了布爾戰爭(The Boer War),加劇了有關帝國未來的討論。英國人在南非與荷蘭殖民者進行戰爭,這些荷蘭人被稱為「布爾人」。他們作戰頑強,使戰爭持續三年之久,導致許多人戰死、病死。

當時,一些公眾十分同情布爾人,開始質疑帝國的延續性。後來,英國開始逐漸緊縮擴張政策,各殖民地從英國手中爭取到了極大的自由和自治權。最終,到20世紀下半葉,大部分國家都獲得了自己的獨立地位,大英帝國有序過渡成為了英聯邦(Commonwealth)。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維基百科)

在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歐洲諸國之間爆發了大戰,結束了英國在第一個十年中的樂觀進步的大時代。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大公弗朗茲•費迪南(Franz Ferdinand)遭暗殺身亡,這起事件的蝴蝶效應引發了一系列後續結果,並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然而,這次暗殺事件僅僅是一戰爆發的原因之一。此外,還存在其它諸多的誘發因素,例如歐洲許多國家出現的越來越強烈的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帝國主義意識,以及歐洲大國彼此聯盟從而形成的兩大陣營的格局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歐洲,但卻波及了全世界範圍內的許多國家,形成了一場全球性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戰雙方為兩大陣營,分別是協約國(the Allied Powers)和軸心國(the Central Powers)。

英國加入了協約國陣營,其盟友包括法國、俄羅斯、日本、比利時、塞爾維亞,以及後期加入的希臘、意大利、羅馬尼亞和美國等。

軸心國的成員主要有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以及後來加入的保加利亞。

整個一戰中,約有九千多萬士兵以及七百萬平民死於戰亂,戰爭總死亡人口數字高達近一億。

除了英國本土,整個大英帝國也都捲入了一戰中。有超過一百萬的印度人代表英國與許多不同的國家進行戰鬥,大約四萬印度人陣亡。

此外,來自西印度群島、非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的士兵也參加並協助了英國人的戰鬥。

英國人的傷亡人數超過了二百萬,其它大英帝國各國的傷亡人數也高達數百萬。在1916年7月的索姆河戰役中,僅在戰鬥第一天就造成了大約六萬英國人的傷亡。

1916年7月,向索姆河趕路的英軍士兵,這場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部前線最大的一場戰役,雙方有超過二百萬人參戰,一百萬人傷亡,也是人類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戰役之一。(網絡圖片)

最終,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點結束,英國及其所屬的協約國陣營贏得了一戰最終的勝利。

此後,每年的11月11日被確立為「停戰紀念日」(Armistice Day或者Remembrance Day)。英國各地都會舉行紀念活動,全國默哀兩分鐘,悼念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場戰爭中陣亡的將士。

倫敦市中心白廳的陣亡將士紀念碑。每年的停戰紀念日,英國政要及王室成員都要在這裡參加紀念活動,為紀念碑獻花。(Cynborg/Wikipedia)

紀念日之前的幾個星期裡,人們會向退伍軍人的慈善機構捐款,捐了款的人會得到一枚小小的紅色罌粟花胸針。

愛爾蘭的分裂

1913年,英國政府答應讓愛爾蘭實行「自治」,計劃讓愛爾蘭擁有自治政府和自己的議會,但仍然保留為英國的一部分。

當時的英國議會提出了「自治法案」(Home Rule Bill),但遭到了愛爾蘭北部新教徒群體的反對,這些新教徒威脅會用武力抵制自治法案。

接下來,在第二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迫使英國政府不得不推遲愛爾蘭的自治計畫。然而,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卻不願再等待,並於1916年在都柏林發起了反對英國統治的復活節起義(the Easter Rising)。

這次起義的領導人後來按軍事法律受到了處決。緊接著,愛爾蘭又爆發了反抗英國軍隊和警察的遊擊戰。1921年,雙方簽署了和平條約。

1922年,愛爾蘭分裂成為兩個國家,愛爾蘭北部的六個新教徒主導的郡繼續歸屬英國,組成了北愛爾蘭;愛爾蘭其餘的郡獨立成為了愛爾蘭自由邦,成立了自己的政府,並在1949年改為共和國體制。

分裂後的南北愛爾蘭兩地都有人反對南北分裂,仍然希望愛爾蘭成為獨立統一的國家。多年的分歧導致了北愛爾蘭和其它地區出現了恐怖活動,希望愛爾蘭完全獨立的人們和那些希望繼續附屬於英國政府的人們之間出現了衝突對抗,這被稱為「北愛爾蘭問題」(the Troubles,也稱動亂)。

英國與愛爾蘭之間發生的這一系列戰爭,對於先後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英國來說,算得上是雪上加霜。◇

下期題目

《英國歷史系列之(八)20世紀2》(備註:本系列文章的信息主要來源於維基百科英文版和lifeintheuktestweb.co.uk。)

責任編輯:文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