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文史】李唐《采薇圖》刻畫氣節(2)

續前文【文史】 李唐《采薇圖》刻畫氣節(1)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

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采薇歌》,伯夷、叔齊離世前所作

 《采薇圖》不凡的筆墨技法

畫師李唐加大力度刻意去表現伯夷的衣褶線條,以映襯出其心境。圖為宋.李唐《采薇圖》局部。(公有領域)

本畫的主角是伯夷和叔齊,賞畫的焦點自然集中到他倆身上。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他們的衣褶線條,李唐在這部分是加大力度刻意去表現的,試圖映襯出兩人的心境。

有些線條在起筆、收筆處都作狹長尖利狀,類似「柳葉描」;另有一頭粗,一頭尖細的,就像人們經常看到的「釘頭鼠尾描」(註1),只不過它是倒過來走的。而碰到衣褶轉折時,畫家往往鈍角銳角依勢而出,有的還加上頓挫,增強了衣紋扭曲的力度。

像伯夷胸腹以下的線條,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他內心的志節(結)。特別是抱膝動作比較複雜,所畫的皺褶有如刀砍斧斫,犀利交鋒,銳利程度幾可裂帛。我們由此可對照,他的意志力是何等決絕不可屈。

因為角度的關係,我們看到的叔齊大概都是他的後背及右袍袖的線條,銳利的衣紋也和衣服的主人一樣,存在著鮮明的性格。

這幅畫中人物,外表都還保有清朗俊雅的形象,我們可見到兩人臉部和四肢大都以細緻圓潤、沒明顯粗細變化的淺色線條來描繪。至於鬍鬚、頭髮也都加意細細描層層染,展現兩人雖然隱遁野地也難掩的高貴氣度。

蔓籐纒繞松樹,沿著樹身攀著枝葉而上,但一點也不影響松的自在,好像隱喻伯夷的心境、志節。圖:宋.李唐《采薇圖》局部。(公有領域)

李唐藉由特殊的筆法來塑造襯托畫中人物的性格及心理狀態。在這種筆致的烘托下,伯夷叔齊的個性顯得更是稜角分明,氣節操守更見堅定出塵。

宛如屏風的背景 松石喻志節

伯夷與叔齊附近有幾棵樹,樹貌傾斜奇倔,展現的是歷經霜雪而不屈的堅靱生命力,特別是伯夷前後那兩株松,蔓籐纒繞,沿著樹身,攀著枝葉而上,自在地與松樹交織共構出一道絕佳的屏風式背景。再往後是幾呈直立面的峭壁,李唐以大小斧劈皴直劈橫掃,給這個絕佳背景再添一道屏障。松表勁節,石喻堅貞,映襯伯夷與叔齊的志節。

畫中兩位主角的主食「薇」只是小小的一籃,而松與石則成了此畫中的巨構。「金石磨不磷,松柏寒逾芳」(宋.劉俸世《自述》),松與石是主角的精神象徵,食物對他倆來說,反而是微不足道的東西了。

另有一處更顯畫家心思靈巧,其實那是一種虛實互映的手法。在畫幅左側峭壁將盡之處,有一棵奇木,以它矯曲如鐵的枝幹橫展著,擺出最愜意的姿態,在風中自在地搖擺。可是這樣一來,它就把僅剩的一點空間給占了一大部分。這好像也映現著,伯夷、叔齊兩人在現實中僅餘的一點空間,是那麼的有限。

觀賞者只能透過枝葉往前探看,在那枝葉的掩映下,乍然見到一片開濶平坦的土地,一匹白練似的曲折河道平鋪其上,在廣袤的平野中蜿蜒。這小小一方天地和屏風式的背景產生了一個對比,從而讓觀賞者感受到另一種渺遠、悠長的氣韻。

宋.李唐《采薇圖》側邊,一匹白練似的曲折河道蜿蜒在廣袤的平野中。(公有領域)

註1:「釘頭鼠尾描」是人物衣紋的描法之一。此種描法據傳為北宋畫家武洞清首創,它是以中鋒細勁的線條描繪衣紋,因落筆之處較鈍,而收筆尖細,宛若釘頭與鼠尾,故稱之為「釘頭鼠尾描」。

註2:李唐流傳下來的作品件件都是絕世精品,除了《采薇圖》,山水畫的《萬壑松風圖》,在畫史上享有盛名。 李唐的其他傳世作品如下:

《乳牛圖》軸(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江山小景圖》卷(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長夏江寺圖》卷(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濠梁秋水圖》卷(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晉文公復國圖》(藏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山水》(藏日本京都高桐院)

(本文完)

@*#

責任編輯: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