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漢字

「人」生目的為何?培養世紀精英的核心關鍵

《貞觀政要》是一部記錄唐太宗君臣對話的政論性史籍,凝聚了太宗治國的理念與智慧,是古今中外領導者的必讀經典。(博仁/大紀元製圖)

【大紀元2019年05月18日訊】上回我們提及了唐太宗教誨太子的《帝範》,是成就「貞觀之治」的經緯理論。從〈序文〉太宗就提及了為君的最終目的:「撫育黎元,鈞陶庶類。」就是遵循著上天生成萬物的德行,君臣分工,撫育教養百姓,用人唯賢且絲毫不敢鬆懈,才能完成天命的囑咐。這雖與現代的政治家的理想不相違背,然近代的政治人物有多少是依著天意,仰天之德而為之?或者是利益與名聲的驅動?這可能是關鍵的差別!

君體第一

〈序〉之後是〈君體第一〉,太宗述明要擔當大任者必須能如山的高峻不動,如日月的貞明普照。那必須做到堅毅不拔和無私公正。還得寬大包容,平正以辨忠奸,威德以致遠,慈厚以懷人。仁九族,禮大臣。孝思先祖,居尊思躬,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建親與求賢

這對明君來說是必須煉就的工夫,對今日培養人才來說亦是經典準則。對於如何才能守住祖業,太宗在〈建親〉中引經據典地告誡太子,天下重任不能一人獨斷,如何領導親戚共同治國,齊心同德,也唯有一致對天道的敬仰才能抑制私心,拿捏擺正。對於現今的孩子來說,這個〈建親〉正是建立同儕關係的指導,如何能得到真正的友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分享和先他後我的無私則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求賢〉篇中教的是如何識人,太宗舉了堯舜的任用賢良,商湯任用曾為陪嫁奴隸的伊尹為相,周文王不以卑賤看待姜子牙,齊桓公需要管仲相扶,劉邦幸得韓信敗項羽,來教誨太子不可因人的出身而有鄙視之心,求賢不可避陋巷,也不以對方卑辱的經歷為定論。這是磨練人如何客觀又不先入為主地去了解人的過程。

現代師長也可借鑒來教育孩子如何了解友誼的價值,孩子以人的善良來交朋友,或是以物質、家世背景來交朋友,這有很大的不同。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交友能力的培養與心態都會影響孩子一輩子。朋友有君子之交,也有以利益為馬首,甚有共謀敗壞之途者,但與其擔心孩子交了損友,倒不如為孩子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有了正確的選擇也就不勞父母憂愁了。

筆者有位朋友就曾說過,她母親對她們的啟蒙教育:絕不貪求羨慕別人的食物,不論出門或在家都端正自己的衣著,保持整潔的習慣,未經父母同意不接受餽贈,不去暗處,勤勉於家事與學習。她表示一生中因為遵守這樣的教誨讓她結交了許多益友。

審官

〈求賢〉之後是〈審官〉。〈審官〉裡面提到很重要的「知人善任」的方法與目的,原文上說分設官職的目的是:「闡化宣風。」闡述教化,宣揚德風。因為唐太宗在《帝範》的〈序〉中提到君主是為完成皇天所交付的使命而來,《尚書 大禹謨》提到的「好生之德」當是上天對人的慈悲。因此,君主設的百官也正是為宣揚教化德風而來的。

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會更結構化的被安排的學習著如何在團隊裡分工合作,例如有人當班長、有人當風紀股長、也有人當衛生股長、學藝股長或體育股長,甚至老師也會讓孩子依照教室裡一排排的座位方式,選出排長,或採用大家輪流擔任各種職務的方式,不論如何,都是要培養孩子們負責盡職的態度與能力,這其中就牽涉了知人、服從、執行、管理、被管理等等環節。

所以如果我們借鑑太宗所言:「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樑,短者以為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這正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實踐,因此,太宗又言:「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

如何能達到如此的境界呢?太宗教誨說:「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如果我們藉由太宗的智慧讓孩子明白,這是一種寬廣的心量表現,當有職務時不但能善知他人,無職務時也能自知勉己,進不高傲自大,退不妄自菲薄,兩相得宜也。

然而,在講究培養孩子民主素養的過程中,知己知人的能力即是非常核心的關鍵。現今社會的民主選舉常以短利說服選民,而非以教化德風為最主要的目的訴求。要培養出世紀的精英,以太宗的教誨來說,德行與順天當是最核心的關鍵要素了。#

責任編輯:李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