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漫談中國舞:《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的由來

《蘭陵王入陣曲》是唐代假面舞蹈,根據唐代崔令欽的《教坊記》記載,起源於北齊,盛行於唐代,又稱《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現北齊蘭陵王高長恭作戰的勇猛英姿,為帶有簡單情節的男子獨舞。

高長恭身型高大健壯、性格勇敢有膽略,但面貌卻秀美如婦人,他自覺作戰時因面容俊美柔和不足以威懾敵人,每臨陣時必戴上形象凶厲之木雕假面(面具)。他勇猛善戰,戰功卓越,且十分關愛戰士,《北齊書》說他「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故深得將士愛戴。

最著名的一次戰役是邙山之戰(今洛陽西邊),北周發兵10萬攻打北齊,並大敗北齊軍於邙山,進而圍困北齊首都洛陽。高長恭帶領500騎士救援,兩次衝入敵陣,在洛陽西北的金墉城遭到圍困,由於戴上假面,城上齊兵都認不出來者何人?懷疑是敵人的計謀。敵眾我寡戰況危急之際,蘭陵王摘下假面對守城齊軍示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立刻放箭射敵並開城與敵決戰,北周軍大潰而逃,為慶祝勝利並讚頌蘭陵王的威猛,將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舞邊歌。

遭皇帝妒嫉賜死

《蘭陵王入陣曲》讓高長恭的聲名與英勇事蹟遠播,卻也伏下禍因。北齊末代皇帝高緯一天觀賞《蘭陵王入陣曲》,對高長恭說:「入陣太深,畢竟危險,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長恭無心快語:「家事親切,不覺遂然。」早聞高長恭聲名的高緯一聽「家事」兩字,心生疑懼,賜下藥酒令死。

北海道護國神社祭奉納舞樂「陵王」。(由良和喜/Wikimedia Commons

高長恭喝藥前對妃子鄭氏長嘆:「吾忠以事上,為何要被毒死呢?」鄭氏哭勸讓他親自見皇帝訴說無罪,高長恭仰天嘆道:「天顏何由可見!」臨死前,他燒掉了所有別人欠他債的借據,留下悲痛欲絕的遺孀鄭妃,守著佛門孤燈,度此殘生。

中土失傳千年 日本仿習保存

《蘭陵王入陣曲》在北齊時是戰鬥型舞劇,但到唐朝時已經變成「軟舞」,原來的作戰英姿早已不見。唐代將此舞歸入「歌舞戲」類,與《踏謠娘》、《拔頭》並列。

此劇在中國已失傳千餘年,只能憑史書上的記載知道一些大概情況。1950年代中期,中國著名京劇演員李少春在訪日期間,曾看到日本有人表演《蘭陵王》,覺得十分新奇,就向表演者學了回來。其舞蹈節奏緩慢,步法凝重,動作英武威嚴,造型步態與中國戲曲舞蹈的動作十分相似。

早在漢魏時期,日本文化已與中國文化先有接觸。隋唐時代中日交流達到頂峰,日本向中國陸續派出二十多次遣唐使團,每次人數多者可達200至500人,其中的文化使者就將唐代的許多樂舞學了回去。在《日本史・禮樂志》中,明確寫出由中國漢、唐時傳入的樂舞就有150部之多,對《破陣樂》、《蘭陵王》、《春鶯囀》、《泛龍舟》等都有翔實的記載。

日本《舞樂圖》中繪有《蘭陵王》舞姿,題記:「蘭陵王,唐朝準大曲,一人舞。」

日 狩野永岳繪製《舞樂圖屏風》,圖中左邊第三位紅衣人跳的即是《陵王》舞。(公有領域)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