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不可言的舞劇《草船借箭》
大幕拉開,雄渾的圓號響起,氣氛凝重。只見江水滔滔,霧氣瀰漫,一艘艘戰船正在行進。諸葛亮一襲白衣,羽扇輕搖。面對沉沉夜色,他胸有成竹。兵士們奮力搖槳,向曹營進發。接近對方水寨時,諸葛亮命士兵擂鼓吶喊,鼓聲引來曹軍箭如飛蝗,射中船上綁紮的草人。很快,孔明收箭十萬餘支,滿載而歸。
表演藝術
來自對神的虔誠禮讚 雪域高原的歡歌舞蹈

皚皚白雪,連綿青山,芳草萋萋,悠揚的笛聲緩緩而出。隨之,樂曲節奏轉而明快昂揚,一群藏族少年們躍然而至。他們揮舞著的雪白長袖飄曳在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下,純潔無瑕。這是神韻作品的早期節目《為神歡歌》的開場。

武當壯士太極扇 蘊含哪些典故奧妙?

鑼聲輕響,悠遠而神祕;接下來,圓號深沉溫暖,長笛悠揚輕靈……神韻音樂把人們帶到了雄奇秀麗的武當山。一隊青年壯士手持太極扇,閃轉跳躍,扇子開合自如、上下翻飛。他們身姿矯健,瀟灑飄逸。正是:天下太極出武當。

貂蟬一笑除奸臣——觀《王允施計除董卓》

鑼聲響過,一段旁白交待劇情背景後,大幕拉開,考究的天幕和漢服把人們帶到了東漢的朝堂。奸人當道、氣氛肅殺……

神韻首部歷史歌劇《王允施計除董卓》

漢末亂世,朝綱混亂,忠良碧血染金殿,奸臣當道似虎狼。放眼滿朝文武,誰能匡扶江山社稷,誰能重振正氣浩然?生死存亡之際,司徒王允,巧施美人計,智除奸臣董卓;義女貂蟬,翩翩凌波舞,勝卻千軍萬馬。

大漢古風再現舞台 中華男兒展豪氣英姿

舞台上,一隊隊漢代男子莊嚴地走來,他們身著綠色上衣,搭配棕色及淺綠色兩層下裳,寬大的衣袖上點綴白色圖案,瀟灑飄逸。他們時而列隊行進,時而停步行禮,時而翻騰跳躍,動作舒展剛勁

唐朝最著名宮廷樂舞與月亮的故事

開元年間,中秋之夜,唐明皇手執酒樽,凝望夜空、對月獨飲。他醉意朦朧,恍然入夢。這時,一眾仙女飄然而至,在宮苑優雅起舞。

兵馬俑「復活」 畫家夢回前世體驗大秦軍威

憑藉陵園的地下模擬軍陣,人們可以想像古代秦軍橫掃六國的強大威武。神韻藝術家取材於此,呈現了一部男子舞蹈的精品、舞樂交融的傑作。

中國古典舞的三大奧祕

無論您是否看過神韻藝術團的演出,或是對中國舞是否了解,在西方很少有人知道,中國古典舞這種內涵豐富的藝術所蘊含的三個奧祕。

中國古典舞和芭蕾舞的比較

近年來,另一種舞蹈藝術正在被人們重新認識,她擁有豐富完備的訓練體系,蘊藏悠久博大的文化內涵,她是久經掩埋的文化寶藏,在正統藝術備受冷落的時代呈放異彩;她甫一登台,便吸引了全世界熱愛藝術的人們的目光,她就是中國古典舞。

是中國古典舞,還是體操?

神韻演出中演員們身輕如燕的功夫使人印象深刻,在接受訪問時經常聽見諸如:「他們的技巧如雜技般高超」或是「演員的軟度讓我想到了體操運動員」的評論。人們以為這些動作皆來自體操或雜技,其實不然,它們全都來自於中國古典舞,並且有著悠久的歷史。

超級英雄也耍猴

神韻主要演員黃景洲給人的第一印象一般是一個溫文爾雅的年輕紳士,但如果你有機會認識他,就會發現他俏皮好玩的一面。黃景洲扮演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已經四個季度了,今天他透露了一個小秘密——神韻舞台上使用過的道具當中,他最喜歡的是美猴王的如意金箍棒。

意男高音獻唱「希望的音樂」 網上千萬人看

正當中共肺炎(武漢肺炎)肆虐全球之際,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博切利(Andrea Bocelli)在復活節(4月12日)當天進行獨唱表演,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傳遞愛、療癒與希望的訊息。

神韻的創作和演出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

在古代中國,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敬天信神、遵行道德仁義、相信因果報應、知曉禮儀廉恥,是整個社會的共識。然而,自共產黨掌握政權後,通過暴力破壞、批判、輿論誤導,不斷毀壞著五千年傳承未斷的傳統精神文明及物質遺產。時至今日,復興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存續的關鍵,也是中國人刻不容緩、義不容辭的使命。然而,誰又能承擔起這歷史賦予的使命呢?

古今記載裡的「另外時空」(二)

天上的一盤棋,相當於人間的一個世紀。神仙的一生,相當於人間無數次滄海桑田的變換。「爛柯」、「滄海桑田」、「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這些深入人心的傳說,成為含義深奧的詞彙與俗語,帶著不可抹滅的對美好天界的嚮往,銘刻在中國人的心底。

古今記載裡的「另外時空」(一)

現實中的人能夠進入畫中嗎?有人將這出舞劇歸類於奇幻故事而付之一笑,不與深究。其實,現代物理學發現,我們看到的所有物體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而原子是由原子核與圍繞原子核的電子組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則是由更小的粒子——誇克組成。量子力學是一門致力於研究微觀粒子的性質和運動方式的學科。然而,20世紀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的費曼卻說:「我可以說幾乎沒有人能瞭解量子力學。」

漫談中國舞:元代之《十六天魔舞》

元順帝時期製作了讚美佛的樂舞《十六天魔舞》,舞蹈主要講的是十六位天魔以菩薩的容貌出現,迷惑世人,後來被佛陀降伏的故事。

漫談中國舞:民間舞蹈之「鼓」舞

顧名思義,「鼓」舞的舞蹈動作應當是圍繞著「鼓」展開的。而作為打擊樂器的「鼓」起源很早。傳說遠古時有伊耆氏用土製的鼓,鼓槌是用草紮成的。又傳說夏后氏有一種鼓是有足的。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鼓」字、「鞀」字,此外還有一面木腔蟒皮鼓,表明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經有此樂器。

漫談中國舞:天竺樂

古代的天竺指的就是今天的印度,唐時將從那裡傳來的樂舞稱為《天竺樂》。《天竺樂》舞大概在公元350年左右傳入中原。

唐朝文宗時,下詔讓太常卿馮定製作《雲韶法曲》。《新唐書·禮樂志》亦記載,這個舞蹈由三百人表演,有宮廷宴席時才表演。唐《樂府雜錄》記載,「樂分堂上、堂下。登歌四人,在堂下坐」,除了表演的三百人外,還有五個穿著繡花的衣服的舞童,各自手執著金蓮花在前面導引,意即「執金蓮花如仙家行道者」。

《蘭陵王入陣曲》是唐代假面舞蹈,根據唐代崔令欽的《教坊記》記載,起源於北齊,盛行於唐代,又稱《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現北齊蘭陵王高長恭作戰的勇猛英姿,為帶有簡單情節的男子獨舞。

漫談中國舞:唐朝的《歎百年》隊舞

唐懿宗時期,曾令宮中伶人李可及創作了《歎百年》隊舞,或稱《歎百年隊》。該舞蹈是為了悼念懿宗與郭淑妃的愛女同昌公主不幸早夭而作,反映了一種人生無常的思想。

漫談中國舞:風格雅妙的《屈柘枝》舞

在唐代流行的《柘枝舞》基礎上,又出現了被後世稱為《蓮花舞》的舞蹈《屈柘枝》。唐代《樂府雜錄》曰:「健舞曲有《柘枝》,軟舞曲有《屈柘》。」《樂苑》曰:「羽調有《柘枝曲》,商調有《屈柘枝》。此舞因曲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鈴,抃轉有聲。其來也,於二蓮花中藏花坼而後見,對舞相占,實舞中雅妙者也。」

漫談中國舞:唐代風格健朗的《柘枝舞》

柘枝舞的伴奏樂器是鼓。正是在歡快的鼓聲中,柘枝舞的表演者出場、起舞、謝幕,因此舞蹈節奏鮮明歡快,風格健朗。

漫談中國舞:唐代之《慶善樂》

太宗故地重遊,感慨萬千,在隨後宴請大臣的酒席上,賦詩10首,抒發了 「況茲承眷德,懷舊感深衷」的懷舊之感和「垂衣天下治,端拱車書同」的喜悅。後由隨行的起居朗呂才製成樂曲,稱為「功成慶善樂」,所用音樂為西涼樂,並編制了舞蹈,故又稱「九功舞」。

唐朝著名的舞蹈《五方獅子舞》緣於《佛說太子瑞應經》中的典故。在該經書中記載:「佛初生時,有五百獅子從雪山來,侍列門側。」

漫談中國舞:抑揚蹈厲的《秦王破陣樂》舞

貞觀元年(626年),唐太宗宴請群臣,席間演奏了秦王破陣之曲,這就是《秦王破陣樂》。它是在李世民尚為秦王、征伐四方時,將士們為讚頌秦王的輝煌武功,在舊曲《破陣樂》的基礎上創作的。

組圖:韓國傳統四物打擊樂 體驗大自然韻律

四物打擊樂主要由小鑼、銅鑼、長鼓及圓鼓等四種樂器所組成,四種樂器分別代表了自然界的四大元素「雷」、「風」、「雨」、「雲」,鼓是雲神,長鼓是雨神,大鑼是風神,小鑼是雷神。

漫談中國舞:唐朝字舞《聖壽樂》

唐高宗武後時期,製作了陣容龐大的字舞:《聖壽樂》。根據《舊唐書·音樂志》的描述,參與這個舞蹈的人數共一百四十人,她們頭戴金銅冠,穿著五色畫衣,用舞的行列擺成不同的字。每變一次隊形擺出一個字,總共變化了十六次,擺了十六個字,即「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年,寶祚彌昌」。

漫談中國舞:唐代《上元》舞

公元674年,唐高宗改年號為「上元」。也就在這一年,高宗作了《上元樂》,並配上舞蹈。在這個舞蹈中,舞蹈者一百八十人,她們身穿五色的畫有雲水圖案的衣服,以象徵元氣,所以被稱作《上元》舞。《新唐書》記載:「其樂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洲、得一、慶雲之曲,大祠享皆用之。」據說這個舞蹈含有道家色彩。

共有約 886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