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藝術 文學 連載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遊 保健 移民 職場 投稿

新聞 評論 社區 科技 網聞 體育 娛樂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唐美雲戲演得好不說,出身戲曲家庭,她對於自己的生命角色有深深的承擔,更有深深的自覺。她成立戲班,培養後進,年年推出新戲,作可能的探索卻永遠不忘戲曲的立基,她將全副心力何只花在表演上,更直顯一個演員在生命承擔與文化重振上的可能角色。
中國戲曲

明代侯方城《壯悔堂文集》記載了一則明代名戲班興化班和華林班的主角競藝的故事。南京富商請了這兩個當時最有名的戲班同時搬演《鳴鳳記》,事後三年,敗部的興化班馬錦請求二度演出。馬錦如何敗部復活?可謂臥薪嘗膽…

唐滌生的《胭脂巷口故人來》除了在戲台上演出的舞台版外,還有一個電影版本,由任劍輝、白雪仙、林家聲等主演,改名《琵琶巷口故人來》。兩個版本的故事骨幹是一樣的,分別只在於舞台版中,文敏被逼離家後,懇求桐軒莫上京應試,因「有師在,弟子難出頭」,桐軒贈他盤川(盤纏)即隻身離去;電影版中,桐軒則認為「弟子功名師有責」,同赴秋闈,其後,二人投宿寺院,桐軒染病加上盤纏不足,自願放棄應試,把餘錢贈予文敏,「讓舅功名把姓埋」。

看《帝女花》,長平公主之貞烈、周世顯之勇謀自然是焦點,唐滌生確花了不少筆力在他們身上。然而,唐滌生之所以傑出,不在於他能把男女主角塑造得豐滿,在於他沒有遺漏主角身邊的配角,他撰寫《帝女花》的功力可見於周鍾一角。

《再世紅梅記》改編自明周朝俊三十四齣傳奇劇本《紅梅記》,《紅梅記》描寫書生裴禹先遇李慧娘,後遇盧昭容,最後與昭容結成夫妻的故事。原著裡兩個女子並不相關,唐滌生則把她們牽連起來,甚至套用借屍還魂使她們合二為一。如此改編令人叫絕,然而每觀該劇,難免會替那個最後獻出身體的昭容鳴不平,唐滌生或太喜歡李慧娘,為了成全她與裴禹,不惜醜化、委屈了昭容。

中國戲曲舞臺的空性實際上是時空空性的體現﹐何謂時空的空性?時間和空間本 是一體的﹐而我們的時空觀念實際上是相對中產生的虛假概念。

人們常常說傳統京劇面臨危境,但是人們沒有想到傳統京劇的發展其實是從上個世紀初以後,及至五十年代還在發展。楊寶森五十年代末期去世,不過五十歲(1909~1958)。奚嘯伯(1910~1977)、馬連良(1901~1966)、譚富英(1906~1977)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的時候,都是壯年。但那時卻已經足足經歷了17年之久的文化革命,風雨飄搖,一個接一個的政治風潮,一齣接一齣的如《四郎探母》那樣的戲的禁演。顯然京劇的衰微起自五十年代,這是一個不可反駁的歷史事實!

《蘇三起解》又稱《女起解》,原本是一齣結構非常完整的摺子戲。獨立演出,人物動作、情節推展、空間轉換、音樂進行,完美的令人稱奇,無怪乎遍傳全國,人人都知道有這齣戲。

為「大稻埕戲苑」重新開幕營運慶祝,精心安排觀眾耳熟能詳、特別懷念的黃梅戲經典之作《梁祝》,讓觀眾回憶熟悉的優美旋律,再次感受浪漫淒美的愛情故事,演出中置入傳統戲曲的舞台元素,經典電影與傳統戲曲的時空邂逅,呈現不朽《梁祝》的新氣象

傳統黃梅戲七仙女與魚美人

「遠山含笑」、「十八相送」、「訪英台」、「樓臺會」原版梁祝黃梅調音樂劇,將於10日晚上在台中市圓滿戶外劇場隆重登場。由春禾劇團團長郎祖筠「反串」梁山伯,「京劇小天后」黃宇琳飾演祝英台,原版梁祝黃梅調音樂劇,將帶給民眾一個難忘的夜晚。

彰化縣文化局10月份於南北管音樂戲曲館,舉辦週日影片欣賞活動。播放崑劇《崑曲六百年》(上、下),及蘭庭崑劇團《蘭庭六記》。於每週日下午2時,在戲曲館視聽室準時開場,歡迎民眾免費前往觀賞。

沒有京劇基本功,以上成套的射雁身段就作不出來。劇中更複雜的是,穆桂英與楊宗保單槍對打,動作身段華麗炫目、美不勝收,起打、過合這些身段,尤其兩個演員須合拍,有默契,沒經長久訓練與配合不易成功。角色的身段是京劇的精華,要達到何種成度才稱得上合格呢?

電影「梅蘭芳」運用京劇《汾河灣》坐窯門的一段,做為邱如白(影射齊如山)指導梅蘭芳演戲的開始,並成為齊梅合作成功的關鍵象徵。這是電影的觀點,梅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當然不止電影提的這一項。

共產黨嚴厲管制傳統京劇,舉凡『宣傳封建迷信』的戲都不准演出。1962年72歲高齡的姜妙香(1890-1972年)加入共產黨,他生平有齣叫座的名劇《小顯》(又名《羅成托夢》),共產黨統治後,早就沒能再演出過,即使他加入共產黨也不能為他解禁。

去年底的電影「葉問」,造成很大轟動。在廣東佛山,葉問如同平常人一樣的生活著,善待妻子小孩,對朋友也很好;除了練武,平日就愛去茶樓飲茶,品味飲食文化。葉問不喜張揚,有人找上門來比武,他關門比試,旁人無法得知輸贏。這樣一位低調的武術家,卻引起許多觀眾共鳴,被他喚起一些甚麼來。京劇也有類似不張揚的一齣戲《打青龍》。在赫赫有名的楊家將府中(天波府),不起眼的一個角落,卻有一個燒火的小丫頭擁有傑出的武功。楊家將的環境,許多人習武,這位丫頭楊排風,也受到薰陶,她不知苦不知累,一有空她就勤練,練成了常人所不能及的蓋世武功。

清代從康熙皇帝起設置宮廷戲,積極收集編纂劇目以供演出。到了乾隆時期成套的戲曲已是洋洋大觀,如《昇平寶筏》演西遊記故事、《昭代簫韶》演楊家將故事,而《忠義璇圖》演的是水滸傳的整套故事。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有清一代,全國各地都發展出自己當地特色的戲曲,對於移風易俗起了很大的作用。儒家的禮教,調和了戲曲,使中國民風出現一種活潑性,對事情的看法較有彈性,不致於刻板或不通人情。

休士頓國劇社訂於四月十九日星期日下午一時至五時假本市僑教中心展覽室舉辦一年一度國劇清唱會。此次演出並蒙奧斯丁的四位票友屆時前來助陣。

《草橋關》是一齣銅錘花臉(姚期)與老生(劉秀)的唱工戲。戲很單純,它演劉秀當上皇帝,思念鎮守邊境的姚期,宣他從草橋關回朝。皇帝出自內心真誠邀約,於是命吳漢、岑彭、杜茂等前去換防,讓姚期回京。果然君臣、還有郭皇妃,三人在萬花亭會面宴飲,十分高興。這齣戲因此也叫做《萬花亭》。

有群肯為藝術奉獻的年輕人嘗試透過管弦樂、濃縮劇碼結合舞蹈身段將傳統藝術推向新境界。12月6日,在中壢藝術館演藝廳,桃園交響管樂團邀請名作曲家李哲藝老師擔綱,以歌仔名劇:宋宮秘史《貍貓換太子》的故事為主軸,展現台灣表演藝術的新境界,不僅在聽覺方面有別以往,又在視覺上給予觀眾豐穎的滿足。

中共擅自改動的《三岔口》,把壞人改成好人,依舊稱做《三岔口》,明擺著是偷樑換柱,想藉此戲的知名度,暗中宣傳自己想要的什麼東西。竄改過的《三岔口》,變成從頭打到尾的打仔片,沒有原先的戲劇性、懸念性、幽默感,它編成劉利華一進門,任棠惠就被驚醒,然後兩個人像懵懂的未成年人,好像有發洩不完的精力,好勇鬥狠的打來打去,叫人看了不知是為什麼打個沒完。

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有一個看布袋戲長大的童年,或許看戲的地點不同,故事不同,廟會野台、戲院或電視。看戲的時間不同,主角也不一樣,但布袋戲的魅力,一直歷久未衰……

中華文化曾是所謂的「禮樂之邦」,「禮樂文化」曾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在今日看來,雖然受到現代工商業科技文明的影響,使得古典的「禮樂文化」受到商業世俗文化的挑戰,已逐漸失去古典純樸的「禮樂文化」的精神。不過,我們在回顧古典的「禮樂文化」時,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對我們現代文化,具有啟示價值的意義!

(大紀元記者石玲綜合報導) 被譽為「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的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之一,也是一門集歌唱、音樂、舞蹈、文學於一爐的高雅藝術。京劇自形成以來的兩百年間,湧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在京劇的唱腔、表演、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開創了重要的革新與發展,使京劇更為高雅精緻,其中近代最著名的即為梅蘭芳大師,其代表作就是膾炙人口的《貴妃醉酒》。

想重溫小時候看布袋戲的熱鬧臨場感嗎?亦宛然掌中劇團受彰化縣文化局邀請,於6月2日(六)晚上7:30,在南北管音樂戲曲館表演廳,演出「神化劍俠戲之『東遊記』-神化劍再現江湖」,歡迎民眾免費前往欣賞。

彰化縣文化局25日邀請資深百年館閣-鹿港聚英社至鹿港龍山寺演出傳統南管古樂,為「鹿港文化祭」活動再掀一波高潮。縣長卓伯源表示,鹿港文化祭以猶如開放式博物館的鹿港古鎮為舞台,安排精采多元的展演活動,是文化觀光旅遊最佳選擇地點。

彰化縣文化局為增進親子之間感情、推廣傳統音樂戲曲,並與民眾建立良好互動關係,25日於南北管音樂戲曲館舉辦「親子活動-戲說掌上乾坤」,請來江黑番掌中劇團江欽饒與趙秉心共同擔綱指導。

無獨有偶劇團與美國光影戲大師賴瑞‧李德(Larry Reed)導演聯手打造「孫悟空大戰蜘蛛精」,將於24日在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演出,團長鄭嘉音指出,此次首創由真人演員戴著面具,在10公尺寬、5公尺高的特製大螢幕演出,同時配合現場樂師、燈光及佈景轉換,呈現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精采畫面。

共有約 195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