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草原悲歌: 連續“天災”使一個村庄消失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13日訊】 內蒙古烏達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西南部,東臨黃河,西北与阿拉善盟接壤,南与宁夏石嘴山市毗鄰,總面積219.7平方公里,轄一鄉一鎮一個城區街道辦事處及六個礦區街道辦事處,是一個典型的老工業礦區,經濟總量偏小,財力收入年年入不敷出。沒想到,2001年12月17日凌災往這個貧窮的地方再撒了一把鹽:淹沒了橋西鎮和烏蘭鄉的五個村,三個養殖場,兩所學校,十三個加工厂,受災總面積近50平方公里,受災農戶近900戶,人口近4000人,牲畜近4900余頭,農机具1000余台輛,机井15眼,鄉村公路近15公里,共計直接經濟損失1.3億元。

“……當時,黃河水象狂風一樣卷過來,流速相當的快。我們組織村民撤退,告訴大家,保命要緊,東西牲口都不要了。有一些人不想走,我們組織人力把他架出去。當時很緊張,用了將近一個多小時,才把人全部撤走,最后一個撤走的是一個殘疾人,是我們把他背出去的。還有一個人,在冰水里抱著一個小孩,水已經到了大腿根,离岸邊大約有六七十米遠,我們把大卡車倒著開進去,這才把他救出來……§如此的惊心動魄,在烏達區王志明痛苦的回憶中,我們感覺到2001年12月17日那場凌災,仿佛就在昨天——

蝗災、風災、雪災、沙災、旱災……在連續遭受多种自然災害后,凌災又接踵而來,把草原撞擊得支离破碎、千瘡百孔。有人把這次凌汛稱著“內蒙古第六災§。六种災害之后,內蒙古青基會秘書長陳蕾心頭的那筆帳,不由得又沉重了几分:因為連續三年的多災并發,給內蒙古特別是農村牧區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困難,有260多万農牧民出現了可怕的“返貧現象§;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坏,“草原無草牛羊稀,逃沙躲雪大遷徙§……

這次凌災,還使一個村庄消失。在离黃河堤岸最近的烏蘭木頭村,凌災發生20多天后,整個村庄還陷在冰中,房屋在冰中,拖拉机在冰中,牛羊在冰中,糧食在冰中,孩子的課本在冰中,新娘的嫁妝在冰中……

在烏達農場二小四年級學生陳曉敏一家三口每月花70元租的“新家§里,總面積不到10平方米的房間堆滿了雜物,從門口到床頭,只有一條窄窄的過道。陳曉敏的媽媽說,20000斤玉米沒有撈出來,僅此一項就損失一万多元。在這個以農耕為主的家庭,一年的收入來源就指望著這些玉米棒子呢。家沒了,家具、農机具、化肥……什么都沒有了,現在只有政府發的200元安家費……

同他們一樣,烏蘭木頭村170戶人家、近500人口都沒有了家,沒有了糧食,沒有豬牛羊。在离烏蘭木頭村最近的一個村庄,記者看到,几乎每一戶人家都擠著四五戶災民。

“冰雪完全融化要到五月初,水要完全退去或者滲透到地下,要等到七八月份。“即便冰雪融化大水退去,地基牆根都已經疏松變軟,房屋將倒塌。而被冰水淹過的土地,土質松軟,含鹽鹼高,不宜耕种。§橋西鎮王志明表示,根本不可能在原址重建家園。

村民不愿意外遷,這是他們的根,哪怕移動一米兩米,在他們看來,都叫背井离鄉。然而遷与不遷,這里已經成為了廢墟,也就是說,從前那個美麗而又傳統的烏蘭木頭村,在這次凌災中消失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世紀天災再現? 「聖嬰」今春襲捲全球 (1/12/2002)    
  • 上天的警示—古羅馬帝國發生的瘟疫 (1/8/2002)    
  • 大陸近年災禍連連 分析家稱源于當朝暴政 (1/6/2002)    
  • 老天詭譎南北半球多天災 (12/29/2001)    
  • 湖南省邵東大火 天災乎﹖人禍乎﹖ (11/30/2001)    
  • 防天災防不了人禍 恐怖襲擊使巴菲特損失22億美元 (11/16/2001)    
  • 南投奧萬大風景區 重新開園 (11/1/2001)    
  • 納莉風災是否失職 監院約談馬英九 (10/25/2001)    
  • 謝霆鋒有感災禍不斷專輯取《世紀預言》 (10/9/2001)    
  • 阿富汗–人間地獄 (9/30/2001)    
  • 納莉風災 天災之外還有人禍 (9/29/2001)    
  • 呂秀蓮批中共處處矮化台灣 (9/28/2001)    
  • 天災頻傳呂秀蓮呼籲民眾應懂得敬天愛人 (9/7/2001)    
  • 溫室效應風災增多呂秀蓮籲要有心理準備 (9/6/2001)    
  • 歷史館被指淡化暴動六四 (8/30/2001)    
  • 四川省天災人禍不斷 多人傷亡 (8/29/2001)    
  • 一絲不苟付出代价 《呂布与貂蟬》出現財政大赤字 (8/24/2001)    
  • 天災人禍的前兆 天文學家預測年底可能重現圣嬰現象 (8/23/2001)    
  • 非洲之角天災糧食短缺 (8/23/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