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南

走進音樂家的世界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1月13日訊】在這裡全是經典之作,可是這裡沒有貝多芬,也沒有莫扎特。在這裡有的是音樂的前驅,學院的精英,飽腹經綸的大師們。

他們在嚐試﹑創新﹑交流,他們在經典音樂的前沿,他們在探索音樂的未來。

聽完周六的第一場音樂會,作為觀眾中大概是唯一一個門外漢,我就已經有些受不了了。作為音樂家,聽著那高深繁復﹑極盡技巧又趨於無調的音樂,他們在學習,在分析那些音符。也許這些音樂本來就不是寫給普通人聽的嘛﹗

接下來的時間,好在有作曲家陳菁菁和小提琴家徐亞萍相伴。她們看上去都那麼年輕,卻已都是取得一大把學位,任職好些年的教授了。我覺得菁菁很溫婉樸實,亞萍則含蓄而很有個性,但她們都是頗體恤他人的好夥伴。亞萍在周六的首場音樂會上演奏菁菁的獲獎作品 ──「到來時刻」(Points of Arrival)。 菁菁對電聲樂頗有研究,她的作品是以電聲樂為背景,亞萍的小提琴與之相配,那如潮水的洶湧與淒美的小提琴襯托,彷彿是一顆孤獨渴求美好的心在這塵世的喧囂兇悍中奮戰,讓人心為之悸,呼吸為之窒。亞萍是位嚴謹的小提琴大師。儘管日程排得滿滿的,她還是將菁菁的作品在一週之內排演得如此精彩。稍後,與會的作曲家們紛紛向這兩位年輕有為的音樂家道賀。

下午我們聆聽了另一位到場的華裔作曲家胡經矩的鋼琴和小提琴作品。胡經矩看上去很有風度,穿著並不像許多藝術家那樣獨特,而似乎更像一位銷售經理,或職業電腦工程師,整潔﹑幹練。可是他是一位教授,還既是一位作曲家,又是演奏家和指揮家。所有的音樂家們都為這精彩的作品而沉醉。有了菁菁和亞萍的陪伴解說,高深的音樂對我也漸漸有了些涵義。我想菁菁主要在聽那音樂的結構,而亞萍主要在聽那演奏的技巧,這對她們而言畢竟是一次嚴肅的盛會,學習交流的好機會。當鄧海瓊開始講她的箏時,菁甚至於認真地記筆記,說「回去也嚐試寫箏曲」。

鄧海瓊應是此次盛會五位年輕華裔音樂家中最年輕的一位,也許正因如此她似乎並不固守甚麼,傳統的,現代的,她都願意嚐試。海瓊不是那種臉上總掛著笑的人,但她絕對是很愛笑的女孩子,她的幽默也是我這次音樂探訪最享受的部份之一。雖然從事演藝已好幾年了,她給我的感覺仍是如此真實。沒有掩飾,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抬高自己的虛榮,連擺個樣子照像對她來說也竟是那麼不容易。

海瓊在一小時的講座中略略介紹了古箏這種樂器,中國不同的流派,還演繹了它們各自的代表作品。不同的箏曲需要海瓊不停地調弦。海瓊用她纖細的小手在箏上隨撥隨聽,隨聽隨調,傾刻便成。她用傳統的21弦箏彈奏了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河南派的「漢江韻」,浙江派的「戰颱風」和潮洲派的「寒鴉戲水」。或素手輕攏慢壓,或十指翻飛抹復挑﹔或沉沉鬱鬱,或一瀉千里﹔或婉轉曲折韻裡藏,或嘈嘈切切鳴刀槍。

隨後海瓊用26弦箏示演了Michael Timpson的箏作品「音的折射」片段,Michael由衷地讚道,「在你們面前的是一位年輕的真正的大師」﹔作曲家李志純,Michael的妻子也談到她的箏作品「凝」,是在恩師William Albright突然辭世的巨大打擊下,從消沉中走出來的第一件作品。她並盛讚海瓊「在三個星期內吃下我的作品,包括記住整個曲譜」。

晚上的最後一場音樂會是一場隆重的盛會。天主教堂那輝煌的大廳,絕佳的混響效果,使Rhodes College師生們演繹的Morten Lauridsen 的合唱作品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無疑是天堂之音,無可比擬的美妙和聲,疊蕩起伏,召喚不歸之靈。

海瓊作為另一位特邀佳賓,在這裡演奏李志純的「凝」和Michael Timpson 的「音的折射」。海瓊著紅色中式裙,在金色的燈光下顯得艷麗無比。不需要麥克風,那箏的純美之音回響,那是李志純對恩師的深悼與感激,那是Michael對箏的全新理解,所有的感思凝聚。曲終,掌聲如雷。這是兩位年輕作曲家的非凡時刻,所有觀眾的目光都朝向卓越敏思﹑灑脫實在的Michael Timpson 和他心愛的妻子—溫柔美麗﹑才氣縱橫的李志純。這不僅是本次音樂節的二位主辦人,優秀的年輕作曲家Michael Timpson和李志純,也是一位11月嬰孩的慈愛父母,與追求美好﹑意氣風發的伴侶。作曲家與演奏家互相致謝,非凡的才子,非凡的作品,才凝聚成這非凡的時刻。

尚不知這些音樂家們盛會後如何狂歡,只為如許華裔人傑與盛會而喜。

(文/小柔, 孟菲斯)(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