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建築師即展品大集合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2日訊】建築師邱文傑以特殊的展示手法,紀錄建築形成的過程,更希望觀眾看到建築的背後──「突破與創新──遠東建築獎特展」,因成為展場設計也就是展品的有趣展覽。

框架,人人都有,卻以不同的態度應對──這樣的展覽,是視覺也是哲學的,看到建築,更希望觀眾看到建築的背後──「突破與創新──遠東建築獎特展」,因此成為展場設計也就是展品的有趣展覽。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三樓,原本並非北美館最佔優勢的場地,但一如「策展小組」成員簡學義建築師指出,建築本就一天到晚在挑戰不良條件,這項展覽就在「再生展場」,「再詮釋」與「再表現」建築師工作時所面對結構性的限制、突破與創新;也是「策展小組」的建築師邱文傑也強調,其實沒有誰真正在「做展場」,而在十餘次會議的腦力激盪後,「展場設計反而超過正常狀態很用力去做的設計」。

「遠東集團──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三年前舉辦了國內獎金金額最高的建築設計獎,持續以「突破與創新」為主題,歷來產生了姚仁喜、邱文傑、呂理煌等三屆百萬首獎得主,而「傑出建築設計獎」之外,「國際數位建築設計獎」發掘數位時代的新傑,與台灣教育部合作「九二一校園重建特別獎」獎勵理想用心的建築師,都累積了豐厚成果,也因此希望藉此展覽紀錄呈現。

動慣腦筋的建築人,卻不甘於只展示圖面、模型的窠臼模式,幾經集思廣益,十餘位參展建築師,拿到一項共同「作業」──每個人都有同樣規格的框架,任憑發揮。

於是,迥異的個人風格與行事作風,面對「框架」時展露無遺,呈現自己對建築的想法,則是參展建築師的共通交集。

以布農潭南小學贏得九二一校園獎的姜樂靜,將她的展示框架化為「賣貨郎」,總結了設計、寫作論文過程中生活的一切;以「新竹之心」獲獎的邱文傑,則將一路行來的過程當作一段歷史,觀眾抽取看板,看到的是不同階段的再詮釋。

而觀眾的看展習慣,在此必然面臨考驗,推動邵族協力造屋的謝英俊,以抽屜呈現理念想法,希望超越框架的局限性;強調「做中學」的呂理煌,則將理念與「建築繁殖場」的誕生到繁衍變化的過程,紀錄於錄影帶,觀眾必須躺在框架中觀看。

向來特立獨行的黃聲遠,則和藝術家朋友羅萬照合作,創作出羅萬照眼中的黃聲遠,「很多人以為建築是腦袋想出來的,其實建築最須用肉體去感知,太難被描述了。」倒過頭來看世界的黃聲遠,傳達的正是另類「觀」點。(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