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名寺石窟

安徽花山古石窟重現天日 千古迷窟引來種種推測

(http://www.epochtimes.com)

2001年10月,在安徽省黃山市屯溪縣,當人們清除掉花山上層層厚厚的淤泥後,花山古石窟在隱藏了千百年後,重現天日。人們驚異地發現,屯溪花山石窟群並非天然而生的溶洞,而是巧奪天工的人工開鑿的洞窟,內壁上人工鑿痕整齊美觀、清晰可辨。地質學家對35號石窟中一條5釐米的石鐘乳的初步考證表明,迷窟群始建於至少1700多年前的晉朝。

目前,整個花山已探明的大小石窟36處,大小不等的石窟呈線形分佈于黃山市新安江屯溪段下游南岸約5平方公里的連綿群山中,分佈線總長約5公里。古徽州花山石窟群是目前我國發現的規模最大、品位最高、謎團最多、面積最大的古石窟遺址,現僅開發2號和35號石窟。

與諸多著名石窟相比,屯溪石窟群洞內空間奇大,結構怪異,有的層層跌宕,洞中套洞;有的石柱擎天,奇幻神秘;有的水波蕩漾,迂回通幽。而洞中無壁畫、無佛像、無文字,也沒史料記載,因此成爲千古之謎。

與此同時,在屯溪石窟群東側的歙縣煙村,人們又發現了36座古石窟,也同樣是古代人工開鑿而成,兩處石窟群緊鄰,形態相近。在令人歎爲觀止的黃山72峰腳下,又出現神秘的72窟。

古徽州花山石窟群中,35號石窟是目前開發出的兩座石窟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據專家測算,僅這個石窟開掘的石料就有10多萬方,開掘出的石料可以鋪出由黃山到杭州約200公里的公路。

走進35號石窟,記者看到的是一座地下宮殿石雕城。26根石柱頂天立地,呈品字形排列,撐起洞府天地,石床、石橋,巧妙分佈,洞內有潭水,常年不枯,清澈見底。

至今,人們沒有發現一塊石窟中發掘出的石料蹤迹,由此引出種種疑團:洞中開採出的石料哪里去了?洞中之水比新安江水位高出2米,若不是新安江的水,水源在哪里?石窟工程浩大,爲何不見史籍和傳說中有片言碎語?石窟呈大斜面開鑿,坡度恰好與山體的坡度一致,在偌大的洞中聽不見回聲,如此高超的建築設計是1700年前的古人所爲?石窟內沒發現任何生活用品,沒有任何光源設備,沒有煙火痕迹,開採人員如何採光?人們最爲疑惑的是,如此隱蔽的工程是何人發動?開鑿如此巨大的石窟群有何用途?

面對種種疑惑,人們也開始了種種猜疑推測:石窟屯兵說、道家福地說、被棄皇陵說、採石場說、鹽商倉庫說等等,可遺憾的是種種猜測都不能完整、科學、令人信服地解釋石窟的種種謎團。

來源:中華文化(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黃山發現地下奇觀“花山謎窟” (4/18/2002)    
  • 江陰發現”江南第一古城” (2/1/2002)    
  • 北緯30度“神秘線” 安徽花山惊現千古謎窟 (12/13/2001)    
  • 封神演義(第四十二回) (9/5/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