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黃曆五月五日為什麼稱「端午」?

五月五日為什麼叫「端午」?(陳仲明/大紀元)

黃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是傳統民俗中的端午節。五月五日為何稱為「端午」呢?其內含有中華傳統文化對天地的關照,以及反映到生命的養生科學觀。

《雅俗稽言.卷二.天時》說:「歲時記五月一日為端一,二日為端二,五日為端五午,端即初也。」這裡提到「端」表「初」之意,「端午」就是五月初五日的意思。

然而,每個月都有初一、初五的日子,古人為什麼特以「五月初五」為端午呢?這和五月「重午」時,天地間陰陽處在交替變化的關鍵時點有關。

《淮南子.天文訓》說:「陽生於子(*黃曆十一月),陰生於午(*黃曆五月)」;《說文解字》釋「午」:「啎(*音同五,違逆)也。五月,陰氣午(*黃曆五月)逆陽,冒地而出。」由此來看,就是說黃曆五月是陰氣忤逆陽氣冒地而出之時,此時也是一年中陰長陽消循環的開端。午這個象形字,在古代同忤、迕,就表示了忤逆、相牴觸、相違背這樣的意思。

黃曆五月五日是「重午」日,是陽氣最旺盛之時,天地純陽之氣的循環達到了至高點位置。黃曆五月五日這個「重午」日稱「端午」或稱「端陽」,就表達了這樣的義涵。然而,物極必反,到了重午之時也將是天地純陽之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陰氣開始冒出的時點。

《禮記.月令》說:「是(*五)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禮記》把五月「陰陽爭」視同「死生分」這般嚴重。所以古時對五月五日這一天也有「惡月惡日」的說法,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就提醒君子齋戒,慎重對待。

古人對天地陰陽變化的深刻觀察,傳給後人深刻的修身處事警惕。今天我們了解了「端午」的名詞由來與內涵,同時也能認識天地的陰陽循環變化的特點,可以掌握天人合一的精神,作為自己立身處事和保健衛生的參考。@*#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