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89「六四」: 三十二年的民主迷思

作者:破落飯叟

人氣: 10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1年06月04日訊】一九八九年六月初,北京城人心波動。解放軍入城解決天安門廣場民主盛會的説法,暗流湧動。一九四八年,解放軍和平入城北平,成爲教科書一章。一九八九年六月初,解放軍戎裝披掛,坦克引領,蕭殺入城,這成了當時北京的恐慌。

這個共和國的國防軍,中國人民解放軍調轉槍口,射向原本受其保護的民衆血肉之軀。爲了保護民主希望不致夭亡,薪火長存,被稱作銅墻鐵壁的民衆用血肉之軀抵擋原本射向入侵外敵的槍彈,「爲有犧牲多壯志」。

這就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天安門廣場屠殺》事件,發生在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中國北京。

三十二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不敢回想,不敢不想!」這份因緣還得從這個共和國的政權説起。中共建立的這個共和國本質上是農民政權。毛澤東奪取中國政權的理論是:「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和「槍桿子裡出政權」。兵員來源是農民。鼓動農民入伍的口號是:「鬥土豪,分田地」。這是中共領導的土地革命,這是一場農民戰爭。中共領導的農民土地革命戰勝了當時的國民政府。國共內戰是小農經濟戰勝處於初發階段的資本經濟。這不是現代生產力戰勝歷史生產力的勝利。這是逆勝利。

中共是農民意識濃厚的政黨,從絕大數黨員是農民出身的事實可以論定。中共政權屬於農民意識形態的政權,已無可非議。這個共和國不過是造反農民坐龍廷的歷史翻版。

中共建政,有三大失信在前,有三大浩劫尾隨。歷史學家文豪郭沫若在國共重慶談判時,寫了《甲申三百年祭》告誡中共李自成成敗的教訓。中共卻不以爲然,有許多「牛金星」進城後娶了城市女青年,結成革命夫婦,捨棄在農村等待的糟糠妻。此其一,對婚約的失信。

其二,農民分得土地沒幾年,中共發起「農業合作化運動」,藉此將土地收歸國有,剝奪農民的土地私有權。失信革命前對農民的承諾。

其三,中共鼓勵黨內外有識之士給中共「洗臉洗澡」,開展「大鳴,大放,大字報」運動,幫助執政黨進行批評自我批評。轉而,中共將黨內外敢言者,其中知識分子居絕大多數,創造成新一類的階級敵人,「右派分子」。失信對知識分子的承諾。

接下來,總路綫、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三面紅旗運動弄得全國各地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中共自己定調,説成「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其實何止三七開。生靈塗炭。浩劫一。

跟著,《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折騰十年,「攪得周天寒徹」。「大河上下頓失滔滔」。「人或爲魚鱉」。倫理泯滅。浩劫二。

來到一九八九年六月,中共終露崢嶸,用最簡單的最強力的方法對付人民的意志。在天安門廣場,硬冷的鋼鐵碾壓漫射熱情的血肉。鋼鐵無情,血肉有魂。公義凋零。浩劫三。

走過來這麽多年,特別經歷八九六四,鄧小平知道中共政權累了。他祭出「韜光養晦」調製延命術。再加上,江澤民用大白話闡述明白:「悶聲大發財」。農民的心機騙來西方民主社會的善意。

西方人認定一個社會的中產階層陣容強盛可以幫助政權轉型,從專制進化到民主。世界貿易組織WTO給出15年的開窗期,期待中共政權轉型。

中共政權應諾在15年內將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可是,農民的心機並不把資本運作的契約精神放在眼裡。中共歷來不講信用,善用心機,哄騙成性。就這樣,中共政權伺機活過來了,不但沒有開放多一點民主的空間,反而舉起專制那一套向民主世界叫陣。不過,西方民主社會醒悟過來了。

八九六四以來,有三十二年的時間,世界經歷了一代人的跨度。蘇聯分崩離析,由於建制內有識人士的推動,專制政權和平解體。請記住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在台灣,得益蔣經國和李登輝的推動,和平推進國家轉型,政黨輪替執政經歷三巡。

尤其台灣的政權民主和平轉型,對於從天安門廣場血腥中走出來的一代大陸民運分子是否有啓發呢?每逢八九六四來臨,你們是否依舊還在咬牙切齒地控訴中共暴行?詛咒中共政權早日滅亡。除此以外,還有思考什麽嗎?

在中國大陸推行民主事業:這不是一場革命,也不是一場清算運動;而是宣傳推廣民主理念的社會演變過程。可有這樣的思考嗎?

借鑒蘇聯和台灣的和平轉型案例,在這場社會演變過程中,天安門廣場的一代人按自然律將要離去,領袖的準備和承上啓下的接續:可有這樣的思考嗎?

天安門廣場的猩紅鮮血曾經買單,為許多生活海外的大陸民衆拿到綠卡。「人血饅頭」的經典劇目不能再演下去。人民要有準備:可有這樣的思考嗎?

「五四新文學運動」迎來的德先生從大陸遷居台灣,已經落戶定居,拿到了一人一票的公民選舉權。中國大陸原是「五四」的發祥地,促成德先生回來認宗歸祖。文化要有準備:可有這樣的思考嗎?

八九六四以來,三十二年過去了。一代人的時間過去了。中國民主的方向在哪裡?直白地說一句:不要用共產黨那一套對付共產黨;要用民主的方法推廣民主。民主期盼中國大陸民衆的擁抱。

2021年6月2日,多倫多,加拿大

責任編輯:周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