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頭頸癌免疫藥物治療 最快今年12月納健保

【大紀元2023年10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台灣頭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為我國具特殊代表性癌別,高居我國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位、男性死亡率第四位,且逾半數為無法手術的晚期患者。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近日召開凝聚共識會議,要求盡速放寬免疫藥物納入健保給付。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坦言,頭頸癌治療選擇少,該署盤點後,專家已有共識將免疫藥物用於頭頸癌一線治療列為優先給付項目之一,最快今年12月就能造福頭頸癌患者。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日前邀集臨床專家、病友團體代表,針對「頭頸癌治療指引」凝聚共識,要求健保署應盡速放寬免疫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晚期復發或轉移的頭頸癌,給這群以藍領勞工為主的弱勢癌友有活下去的機會。

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秘書長鄧海玲說,頭頸癌病人大多是基層藍領勞工,用勞力養家糊口,且健康知識水準普遍偏低,不受社會重視,讓他們更難替自身的治療權益發聲,看過太多罹癌後被迫賣房子、跟親友借錢治療的悲歌,一人罹癌拖垮全家。

鄧海玲分享,她曾幫助過一名低收入戶、罹患舌癌的48歲爸爸,三個孩子最小的只有10歲,他買不起商業保險只能接受傳統化療和標靶藥物,但效果都不好,體重掉到只剩45公斤,生命如風中殘燭的他,為了三個孩子決定孤注一擲,跟親友借貸想自費用免疫藥物治療,可惜他撐不到治療,留下三個孩子就離開了。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指出,台灣超過一半的頭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是晚期,治療相當棘手,據統計,第四期口腔癌的男性死亡年齡中位數只有62歲,比整體平均餘命少了18年。加上頭頸癌的治療選擇本來就很少,即便現在已有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免疫藥物,但在健保給付規範的嚴格限制下,讓患者看得到、用不到,非常可惜。

婁培人強調,根據健保署去年的各類癌症前十大醫療支出統計,可發現頭頸癌的平均每人藥費支出僅約3萬9千元,在排名上敬陪末座,只有平均每人藥費支出最高癌別的七分之一;健保給付在過去十年間,頭頸癌的藥物給付規範只調整4次,相較其它癌別多達14次,顯示頭頸癌患者的治療權益,一直未獲重視。

他建議,健保應先盤點各癌別的整體治療資源,並將健保資源優先投入在具實證療效的藥物。例如有些癌別的治療選擇多,健保投資也多;反觀頭頸癌,目前就只有化療和一個標靶藥物,健保資源應優先投入在對病人具長期存活效益,並且已是國際標準治療的免疫藥物上。

蔡淑鈴回應,目前排隊申請健保給付的54個癌藥當中,只有1個是頭頸癌用藥,臨床專家也認同免疫藥物治療頭頸癌的效益,因此健保署已將放寬免疫藥物用於頭頸癌晚期復發或轉移的第一線使用,列為高優先給付的項目,目標今年10月在共擬會議提出,如順利最快12月頭頸癌友就可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治療。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