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追尋港味」座談會聚焦香港飲食文化

溫哥華Amber香港燒臘店老闆黃棋峰(左)在「香港文化保育系列—追尋港味」座談會上談傳統叉燒的製作。(高曉雯/大紀元)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4年04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高曉雯加拿大溫哥華採訪報導)這幾年香港出現移民潮,流散各地的香港人最想念的往往是香港美食。魚蛋、腸粉、點心、燒味。人在外鄉,如何能追尋和保留香港味道?

4月13日下午,溫哥華公民協進會與共研香江在卑詩大學校園舉辦了「香港文化保育系列—追尋港味」座談會和書展。

當天座談會視頻連線了香港資深傳媒人,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呂嘉俊為嘉賓。呂嘉俊認為,香港沒有所謂的「香港菜」,但香港的菜式海納百川,不拘一格,以極大的包容吸納傳統粵菜、東南亞菜、英國菜、美國菜……日常、矜貴、下欄都可以在香港口味中變成無可取替的美食,無論身處何方都會令人難以忘懷。

現場嘉賓、溫哥華Amber香港燒臘店老闆黃棋峰是一位在大溫創業的年輕人,兩年前回流加拿大後他自己很想做一些香港人自己的飲食。他認爲做燒味在香港飲食中很具代表性。

他說:「很多時候華人飲食文化很多都很重工夫、重人手,很花時間和心思」,他做燒味時每一條都可能需要十分鐘。過程中他發現香港傳統的叉燒是鹹味的,而溫哥華本地的普遍都是甜叉燒,他十分希望保留傳統的味道,於是在不斷的摸索中終於做出具傳統風味的鹹叉燒,他覺得「是的都為保留這個傳統的盡一份力。」

與會的劉女士本以爲黃棋峰會帶些叉燒過來,還想買一些回家吃呢。

「我挺喜歡吃他的叉燒,我自己做的話太麻煩了,(一次)吃不完,廚房都是煙。」

活動當天還舉辦了書展,呂嘉俊的兩本新書,鄒芷茵的《食字餐桌》,Yeung Yang《老爹媽思廚》,杜杜的《飲食魔幻錄》,Alison Hui《香港尋味》等均在書展上展出。

多位美食專家出書介紹香港飲食文化。(高曉雯/大紀元)

演講嘉賓呂嘉俊介紹了他今年出版的新書《味緣香港》和《好好吃飯》。呂嘉俊曾擔任美食雜誌《飲食男女》的執行編輯。他撰寫的《味緣香港》帶你尋覓香港滋味。包括沙爹牛肉麵的由來,一粒魚蛋的製作過程,燒鵝是怎麼做出來的。透過飲食文化去探索香港的歷史、經濟、地理、氣候風土等等,「此書保留了「無可再散失的香港味道」。

而在《好好吃飯》一書中,呂嘉俊感歎,吃這回事,多少人認真把它看作正經事?「其實我們吃的是文化和歷史,果腹的是回憶與人情味」。「即使嚐過世間的美食,也該要繼續欣賞簡單實在的東西。在努力向前跑時,仍要懂得在適當時候,回頭一看,因為還有人在原地,一直等待我們。」

談及如何保留香港味道,呂嘉俊認為做好「飲食教育,成立博物館」,如果「 我們做得好,可以幫助下一代了解到香港飲食文化究竟是怎樣一件事。」◇

責任編輯:李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