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洞天山堂圖 

【大紀元11月1日訊】

董源(活動於西元十世紀上半葉),江南鍾陵人。字叔達。仕南唐中主李煜(九六一-九七五)為北苑副使,故又稱其為董北苑。善畫山水,兼工畫牛、虎、龍、水。

  源畫山水,喜作江南風景,草木豐茂,秀潤多姿,峰巒清深,充滿生意,尤能體現風雨明晦變化。這種畫風,後人常以平淡天真形容其繪畫風格。所畫山石,常用細長圓潤的線條,表現山石之明暗,後人稱為披麻皴。用點描繪鬱茂的叢樹苔草,是謂礬頭。均是其山水畫獨特創新的筆法,對後世山水畫的發展影響深遠。

  是軸其景所繪,雲壑幽深,曲澗迤邐,崇高茂樹,有行旅山間趕路,有人橋端聽泉。直覺深山大澤,有陰寒逼人之勢。米芾稱述董畫,謂其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蒼鬱,技幹挺勁,咸有生意,此圖彷彿可以見之。

  此軸畫幅很大,幅右上端楷書題:洞天山堂四字。無款印。詩塘有明王鐸(一五九二-一六五二)行書題:「神理氣韻,古秀通靈,入於□微,董源此圖,當屬元化。丙戌端陽後三日,題于琅華館,孟津王鐸為二弟仲和憲副」。可知原畫無作者,因為王鐸本身喜愛大幅墨氣淋漓之山水,而前人著錄多云:「……大扺源畫山水,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重巒絕筆……」因而王鐸鑑定為董源。

  是幅筆墨畫風,無論畫山畫樹或構圖,在時代風格上與董源畫風不盡類似。與北宋諸名作有差異,倒與元代山水有關之處,尚令人聯想及高克恭(一二四八-一三一○),惟學者間仍存有異議。(胡賽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