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之鄉——秭歸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訊】秭歸是戰國時代詩人屈原的故鄉,位於長江北岸的臥牛山麓,四周城牆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築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牆均有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一直沿用至今。
  
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後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後演變為現在的「秭歸」。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從唐宋以來,經數次遷址修葺。


  
在樂平裡,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蹟和傳說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 「八景」並以景名聯詩一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鄉鼓巖連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谷俟。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橘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橘頌》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橘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裡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後,這裡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名平,楚國人,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裡。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聯齊抗秦。他的主張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詆譭。楚懷王聽信讒言,便疏遠了屈原、後頃襄王繼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於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節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一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裡的「第一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後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九章》、《九歌》等詩篇,聲貫如今,名揚中外。

(資料來源:世界旅遊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布拉格跨年遊 看古老建築、逛聖誕集市
見證百年風華 東京原宿木造車站走入歷史
【傳統文化】劉將軍欺侮神靈 遭暴亡
【传统文化】說「臘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