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人

唐代歷史人物:唐玄宗李隆基

【大紀元訊】李隆基(685~762),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多才多藝。神龍元年(705)中宗李顯即位,恢復了唐國號,但政柄卻旁落在皇后韋氏手中。中宗去世後,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李隆基與其姑母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少帝被迫遜位,相王李旦即位,是為睿宗。李隆基以除韋後功,被立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傳位太子,退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為先天,是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發動宮廷政變以廢玄宗,李隆基乃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於先天二年(713)先發制人,賜太平公主死,盡誅其餘黨。改為開元。唐代進入了開元至天寶長達40餘年政局比較穩定的鼎盛階段。

  

玄宗早年英明果斷。他深知安定昇平的政局來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後,擢同州刺史姚崇為相。開元四年(716)姚崇罷相以後,玄宗又重用宰相宋璟。在姚、宋執政時期賦役寬平,刑罰清省,天下富庶。此後玄宗所用諸相張嘉貞、張說、韓休及張九齡等亦堪稱賢良,各有所長。玄宗在開元初年提倡節儉,選京官有才識者為地方都督、刺史;以後又在行政、財政、軍事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繁榮。但與此同時,土地兼併盛行,農民逃亡日多,社會政治危機也已經伏下。

  

從開元末年起,玄宗在長期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漸發生變化。在政治上,他以為天下無復可憂,便深居禁中,怠問政事。自開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專權達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見重用;玄宗熱衷於開邊,對吐蕃、南詔、契丹不斷發動戰爭,不僅惡化了民族關係,而且財政上也用度不足,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斂之臣,對人民加緊搜括;同時大量擴充邊軍,導致了軍事佈局上的外重內輕;他專以聲色為娛,天寶二年後寵幸楊貴妃,放縱楊氏姐妹窮奢極欲,而李林甫死後楊貴妃從祖兄楊國忠又成了專權的朝臣。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人的矇蔽,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

  

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後,直逼長安。唐玄宗於天寶十五載六月急忙率從官及楊貴妃等離長安西逃。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禁軍嘩變,殺楊國忠,玄宗被逼縊殺楊貴妃,軍情始定。此後,太子李亨率一部份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肅宗。李隆基率另一部份禁軍南逃成都,後被尊為上皇天帝。至德二載,玄宗由成都還長安,居興慶宮(南內)。宦官李輔國曾因勸肅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肅宗寵信。安史之亂平定後,他自以出自微賤,為玄宗左右所輕視,乃離間玄宗與肅宗的關係,迫使玄宗遷居太極宮(西內)甘露殿。玄宗晚年憂鬱寡歡,去世後,葬於泰陵。

──轉自《國學網絡》(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