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國金管局建議金融機構應雙管齊下控制風險

標籤:

【大紀元3月18日訊】(中央社記者吳顯申新加坡十八日專電)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建議金融機構採取雙管齊下的方式來控制風險,除了日常風險監察,也應該通過「壓力測試」來控制不尋常的風險。

金管局最新發表的報告中指出,全球金融市場近十年來的狀況不斷,大多數銀行採用定性(qualitative)與定量(quantitative)技巧來管理信貸風險,然而,不論是定性或是定量的監察方式,都只適用於正常的環境,因為在正常的商業環境下,曾經有過的經驗可以用來預測將來的風險,但是在高壓環境底下,例如發生金融危機時,風險因素就變得不可預測。

報告說,高壓事件發生的機率其實並不算低,過去十年來,至少就發生了十次高壓事件,例如波斯灣戰爭、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危機、九一一事件、阿根廷危機等。在發生這類狀況時,正常風險管理技巧都無法應用。

報告舉例說,許多亞洲區的銀行,在一九九七和九八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就是因為沒有採取雙管齊下的方式,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發生危機之前,這些銀行就是用傳統的風險評估方式,評估貸款者的信用。

報告說,在發生高壓狀況時,原本屬於低風險的分散貸款組合,卻可能變成高風險的組合。更糟的是,當這類情況發生時,風險經理會發現他沒有辦法通過脫售來降低風險資產,而且平時依賴對衝來避險的風險經理也會發現,避險工具在出現高壓狀況時,並不能如常運作。

  報告強調了壓力測試在管理風險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建議金融機構一方面採用定性與定量技巧來監察日常的風險,另一方面則以壓力測試(Stress-test),來測量在高壓環境底下可能蒙受的損失。

  定性評估是最傳統的評估方式,由負責信貸的職員評估貸款者的信用。而定量評估,則是用數學方式計算出貸款者違約的可能性。

  根據國際結算銀行的定義,所謂壓力測試,就是測量當可能發生的特殊狀況出現時,金融機構將蒙受的虧損。關鍵字眼是「可能發生」,和「特殊」,也就是指非一般的壞消息,事情發生的機率雖然低,卻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用高科技假裝工作 富國銀行解僱十餘名員工
美國超越中國成東盟最大出口目的地
中國通脹數據弱於預期 PPI連續20月緊縮
金價持續走強 黃金增產卻日益艱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