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自殺案例都有憂鬱問題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4月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影星張國榮自殺,自殺原因眾說紛紜,精神科醫師表示,在確切原因尚未調查清楚前,不宜妄下斷語,如果以精神醫學角度看待自殺,九十%到九十五%的自殺案例都有憂鬱的問題,而情感、事業不順及婚姻問題,往往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事實上,自殺者在選擇自殺前,會有異於平常的舉措,如果身旁的人多一些留意,適時伸手拉一把,即可挽救悲劇的發生。

 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指出,精神醫學臨床發現,自殺與憂鬱有相當高的關連性,而自殺者在有自殺舉動前三到六個月,多已罹患憂鬱症,在未能得到適切治療的前提下,若再遇有情感、工作及婚姻的挫折,很容易做出極端的選擇,甚至走上不歸路。

 劉嘉逸表示,自殺者在選擇自殺前,多會出現異於平常的舉措,如忽然交代後事、寫信及開始回憶過去等種種,此時身旁的人若能留意,適時伸手予以援助,多能挽回悲劇的發生。

 此外,由於張國榮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後續應注意是否出現影迷爭相仿效,甚至引發自殺風潮的問題。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博表示,演藝人員往往具備成為眾人焦點的「戲劇性人格」及人際關係起伏不定的「邊緣性人格」特質,鎂光燈前自我完美的表現要求,常使得演藝人員在對於一些挫敗時,打擊力度倍增,內心在深感無力承受後,進而走上極端。

 林博指出,有些人自殺醞釀許久,但也有些人自殺是一時的衝動,若以人格特質來看,屬於「邊緣性人格」的人,因一時衝動自殺的機會較高,當然,當一個人選擇自殺時,已是萬念俱灰,很難會找人談一談,此時身旁的人適時而積極的介入,更顯得重要。

〔記者羅碧╱台北報導〕影星張國榮自殺的消息傳出後,震驚華人社會,外傳他生前可能罹患憂鬱症,且有情緒困擾及嚴重失眠的現象,因此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及董氏基金會昨天提醒民眾,如果覺察自己或周遭的人有情緒低落,或懷疑可能罹患憂鬱症時,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應積極尋求醫療協助。

 由於統計顯示,九十七%的自殺者生前罹患精神疾病,其中以憂鬱症佔最大比例,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及董氏基金會指出,因憂鬱症而引起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預防的第一步就是覺察和確認,當您覺察自己或周遭的人有些不對勁時,應積極去確認。

 一般而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因為外在環境或行為困擾而出現低落的情緒,不過,這些負面情緒通常持續數日就會有改善,但是如果出現下列四種以上的症狀,且持續兩週以上都沒有改善,就應該及早就醫。

 包括:一、低落情緒,如悲傷、淚流滿面、空虛感;二、明顯對事情失去興趣;三、暴飲暴食或沒有食慾,一個月內體重改變五%以上;四、每天都嗜睡或失眠;五、行為變得躁動不安或呆滯遲緩。

 六、每天都覺得疲倦、虛弱無力、沒有精神;七、過多的罪惡感,覺得自己是沒用、沒有價值的人;八、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判斷力變差、無法下決定;九、出現自殺念頭等情形時,應該就醫,民眾也可以上網或打電話查詢相關訊息。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王力宏請辭金曲獎表演 文化部:取消致敬橋段
拒中共利誘發文 謝和弦直回:我堂堂正正台灣人
陳芳語睽違4年推新輯 取名靈感來自宮崎駿動漫
羅大佑當爸後變感性 為地球寫歌祈願環境永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