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貽春:王朝循環的周期性規律

鄭貽春

人氣 4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7日訊】一個王朝從建立到消亡,總是要維持一段時間的,但絕不會維持到永遠,這是由王朝循環的周期性規律所支配的,并不以哪個君主的意志為轉移。誠然,每一個君主都希望自己的江山万年長,但事實上卻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江山再穩固,長的有几百年,短的僅有几十年,甚至几年,王朝就得輪回一次,亦即新的王朝就會在舊王朝的挽歌中宣告誕生。

王朝之所以一個又一個地覆滅,一個又一個地誕生,這种連綿不斷的、似乎永遠沒有結尾的怪圈之所以能夠形成,關鍵在于小農經濟思想在政權方面所具有的必然反映,并且這种小農經濟思想以其外延的形式凝結在國家政權的組織結构中。農民起義通過大規模的連年征戰推翻了一個舊的王朝,但起義的組織者,即農民領袖卻以自己的功名登上了權力的最高峰,又當上了新的皇上,建立了新的朝庭,組建了新的國家。這是以新的形式、以新的名義、以新的面貌對于舊有制度的全面的繼承,這是換湯不換藥的做法。

一、農民起義是中國社會王朝更迭的主要方式和主要原因之一。對于農民起義,現在所流行的史家看法是,它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推進了中國的歷史行程,這一觀點也就是毛澤東的觀點。作為現代的農民起義領袖,毛澤東對于以往的農民革命和農民起義、暴動等等格外偏愛,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但問題在于,農民起義究竟是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還是破坏了當時的生產力、造成了社會的停滯發展?每一次農民起義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進行你死我活的斗爭,這樣雙方都去搞所謂的“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那么這种起義對于社會生產力到底起到了什么樣的推進作用呢?它的進步意義究竟何在?

自相殘殺,互相消耗,是几千年來一再證明了的中華民族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每一次農民起義都被其組織者巧妙地利用了,亦即其組織者總是利用農民起義來達到他個人當權 —- 當皇上的目的。饒有趣味的是,農民革命的組織者每每都獲得成功,亦即其野心均能得逞,皇上總是能夠當上的。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莫不是如此。有的成功了,有的皇上沒當几天,就被人又給推翻下來。

農民起義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造成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極其嚴重的破坏,造成了全社會資源的普遍浪費,形成了無法彌補的空前損失。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李自成率部攻進北京,又搶走了多少金銀細軟?洪秀全打家劫舍,建立了所謂的“天朝”;等等、等等。一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到處充斥著“打打打”、“燒燒燒”、“搶搶搶”、“殺殺殺”的非文明的野蠻行徑,似乎用“中華土著人”來稱謂我們這個民族,倒是那么貼切、那么恰如其分。而“中華土著人”所作的一切奮不顧身、浴血奮戰的努力,最后都以新王朝的誕生作為其發展的自然的和必然的結局。中華歷史,何其悲哉?

二、新王朝的創建者以其狹隘的小農經濟思想通過傳統政權所特有的交接方式逐漸地使該王朝變成舊王朝,亦即由開始時的廉洁變成后來的腐敗,由開始時的較為開明變成后來的昏庸,由開始時的可以容忍變成后來的不堪忍受。作為中國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當之無愧的代表,歷史上所有的農民起義領袖都脫离不了權力私有的巢臼。這一方面在于他們“自信人生二百年”(毛澤東語),堅信自己能夠長壽不老、不服老、“活到老、學到老”;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們自身素質所決定了的對于至高無上權力的情有獨鐘。換言之,權力私有乃是王朝制度的核心弊端。正是這一弊端使得王朝的存在潛伏著極大的動蕩性、即不穩定性,因而說它是短命的,也就是實屬正确的判斷和估計。

三、所有王朝的朝綱盡管以維護王朝的統治為特色,以壓迫人權為特色,以停滯社會的發展為特色,但阻擋不住歷史進步的滾滾洪流。相反,歷史的車輪總是以其巨大的壓力將舊王朝輾得粉碎。這是不以哪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這是決定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在起作用。因為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要在變化中生存、發展抑或死亡。當一個舊王朝發展到自身的極限時,也就是它衰敗的開始和死亡的開始。盡管中國歷史向來以徘徊無進的循環的王朝制度為存在形式,但今天的信息時代已經把整個人類的各种文化交織在一起,把思想的斑斕多彩匯合在一起,把各种先進的東西都毫無遮掩地呈示給我們,在此情況下,王朝的覆滅和結束王朝的循環歷史就必然地提到了議事日程。

四、王朝制度之所以循環,就在于從根本上沒有改變王朝的綱領,亦即后一個王朝是對于前一個王朝的理論繼承,或曰綱領繼承。沒有一個符合于基本人性需要的、沒有一個以尊重人權為內容的綱領,是王朝制度的本質缺陷,因此也注定了王朝循環的基本框架。無論該王朝歷經多少年,這個態勢總是保持基本不變。即使王朝的名稱被改變了,其實質卻保持著惊人的相似之處。東漢歷13帝,共210 年;西漢歷14帝,共190 年;唐歷20帝,共290 年;北宋歷9 帝,共150 年;元歷10帝,共98年;明歷16帝,共277 年;清歷12帝,共300 年。無論中國的王朝換了多少班,產生了多少個皇帝,就其基本的社會制度而言,具有無差別的同一性。

五、王朝的覆滅到了近代,呈現出加速度的趨勢。這是因為“民主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袁世凱稱帝八十三天就被赶下了台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雖然不叫王朝之名但卻完全地具備王朝之實的各种形式的隱蔽的王朝最多的不過几十年而已,估計也決不會超過百年。即使是存在了几十年的、仍然在苟延殘喘的王朝也同樣地給中華民族帶來了難以盡述的災難和恥辱,帶來了空前的浩劫、潦倒的窮困和未經開化的野蠻狀態。

六、探討王朝循環的周期性規律,需要對于王朝的君主們的健康狀況進行考察和了解。君主決定王朝的興衰,甚至君主們個人的喜怒哀樂和健康狀況對于王朝的生死存亡具有休戚与共、唇齒相依的緊密關系。君主的自然生命的消亡常常帶來王朝的政治生命的終結。這是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或擴大地說具有典型的東方特色的君主与王朝的互相依存的關系學。不把握這把開啟王朝的鑰匙,還不能說把握住王朝興衰的某种規律。

如果說第一代王朝的創建者,即開國元勛能夠以其卓越的威望使人民崇信有加的話,那么他們的后繼者們就顯得毫無威望、也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丰功偉績了,因此他們的寶座也就必定地處在極不穩定的飄搖動蕩之中。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就更是圖窮匕道見,只得到處揮舞著鮮血淋淋的刺刀,以草菅人命為能事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鄭貽春:王朝制度的基本內容
大架出版社聲明
給繆斯打工(外三首)
似夢非夢(外二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