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奇:越抓奸商 越缺口罩

劉孟奇/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15日訊】隨著SARS疫情升高,對於口罩的需求也急遽增加。根據報導,陳總統指示要讓大家都有口罩,而衛生署也保證醫療院所口罩供應無虞。行政部門的立即回應包括海關對口罩進出口實施管制,而公平會也向「哄抬價格」的「奸商」磨刀霍霍。但政府越抓「奸商」,台灣反而產生前所未有的口罩荒。

究其原因,在於政府的作為違背了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翻開任何一本經濟學原理,在討論短期出現大量超額需求導致價格高漲的情形時,絕不會建議政府逕行取締價格(難道我們一看到發燒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退燒藥再說?),而是必須先考慮此一商品的供給彈性如何。

供給彈性意指當價格增加一個百分點時,能夠讓供給量增加幾個百分點。理想的情況是供給彈性無限大,此時就可以達到「市場價格不變,而供給無限制滿足需求」的烏托邦。但是短期的供給彈性往往不大,這是因為貿易商向國際生產廠商下單需要時間,或因為本國既有廠商調整產能需要時間,同時加班趕工生產、臨時調動資源投入都會提高邊際成本。這些因素造成市場價格高漲,而原先以50元一個購進N95口罩的供應商,此時就能在價格漲到200元時大賺一筆。

但是如果政府義憤填膺地介入,取締高價,那麼這不只是對新增供給所需的較高邊際成本視若無睹,更阻斷了高價格能夠發揮的重要功能,也就是鼓勵競爭者以增產或進口方式加入供給行列。像口罩這種國際間生產者眾多,沒有什麼專利與商業機密,難以壟斷,可以在短期內大量生產或進口的商品(在網路上向國際廠商下單,不要三天就可以進入流通網路),不須幾天功夫,供給彈性就會大幅上升,讓價格降回國際水準。此時若市場價格高於先前價格,那也是反映出增加生產所需的較高機會成本。政府可以補貼消費者,但是斷沒有道理要求廠商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

在這場口罩風波中,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機關對於市場的微妙敵意。當口罩有超額需求時,馬上出現的反應就是干預市場,而不是強化市場貨暢其流的機能。事實上,不管是協助進口商尋找國際供應商、或大幅簡化口罩的進口通關程序,都能藉由降低交易成本,更迅速有效地「讓大家都有便宜的口罩可戴」。政府的不當干預,反而造成長期供給彈性嚴重過低,而由此引發口罩荒以及各種「以權易口罩」的尋租行為,也只能說是自尋煩惱了。
──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章天亮:慈悲與懲罰
【人物真相】楊慧妍:中共金融爆雷的犧牲品?
馮睎乾:彭定康仗義執言
【名家專欄】摧毀共產主義從各州開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