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射雕》最佳版本? 金庸一出誰与爭鋒?

標籤:

【大紀元5月24日訊】金庸又站出來說話了。在不久前的《藝術人生》節目中,他對央視的新版《射雕英雄傳》做了如下評价———“我認為這是最佳的《射雕英雄傳》版本,可惜編劇自作聰明加了楊康、穆念慈、完顏洪烈自殺的戲,倒了胃口。”于是乎,有媒體借題發揮,說什么金庸為《射雕》蓋棺定論云云。与此同時,筆者又偶然看到《射雕》編劇之一史航的一篇自述文章,文中有句話:“同樣是出于對金庸原著和原意的理解,我和我的合作者們開始描摹我們眺望的射雕身姿。”再往前推,筆者清晰地記得每當一部金庸的小說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每當人們對改出來的東西爭論得面紅耳赤,金庸他老人家總要以一种“平定中原”的姿態出來發表一通演說,好像言外之意:“好了好了,你們都別爭了,這事我最有發言權。”

  ———是嗎?

  提出如此疑問之前,筆者首先要肯定一點,金庸當然有權對自己的小說乃至相關作品發表自己的看法,且他的評价在所有言論中無疑是最權威、最值得人們重視与期待的。金庸曾說他最欣賞的是劉德華版本的《神雕》,最認可的是梁朝偉演的韋小寶……但是,我們難道因此就可以下結論:金庸的論斷就是“蓋棺定論”嗎?

  很久以來,筆者一直有個疑問,世間究竟誰最有資格為《紅樓夢》蓋棺定論?假如曹雪芹尚在人間,假如他也著書立說叫什么“《解夢紅樓》”之類的,我們該如何對待?從此封閉“紅學研究”、罷免所有紅學家、焚掉所有紅學“成果”,再成立個“《解夢紅樓》研究所”嗎?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將二人做此對比不是有意將其在文學上的成就并論,而是在探討一部文學作品最終解釋權的歸屬問題。正如史航所說,他們所改編的《射雕》是他們心中眺望的《射雕》,而不是金庸“眺望”的《射雕》。同樣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不同的人看過自必有不同的感受,更何況是一部文學作品。所以,即便是金庸自解《射雕》,或是曹雪芹自評《紅樓夢》,那也不過是對作品的千千万万种理解中的一個罷了,而我們對文藝作品的評論,不能單純取決于原創者的“自白”,而是以客觀效果做出終極判斷。

  更何況,金庸評价的還不是針對自己的小說,而是一部電視劇,同為文藝作品,電視劇終究与小說不同,各自有各自需要遵循的文藝創作規律。影視作品由于增加了視覺与听覺藝術,就要求它在從文字的轉換中有所變化。這其中的內在聯系絕非普通業外人士可以理解。而金庸對影視專業的“知識內存”又有多少呢?他對電視劇版《射雕》“蓋棺定論”的資格恐怕是有些問題的。

  然而,更值得我們詰問的是:中國之大,為什么有人總是習慣性地把金庸的話當回事?假使原著不是金庸,而是一位無名作家,我們又有誰會去問一問這位無名作家的意見?

  最后說一句,金庸為新《射雕》蓋棺定論一說,其實并非金庸本人所提,而是媒體給扣的一頂“帽子”。至于這頂“帽子”背后所涉及的深層話題,本文只是触及了冰山一角,筆者期待著与此相關的更多妙論。(據中華网)(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南拳王”陳飛雄要用行動挑戰金庸
張紀中拍金庸戲上癮 正考慮要拍《韋小寶》
張紀中回應金庸評价 給楊康加的戲不太成功
「那英跑調」登熱搜榜第一 《歌手5》大洗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