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導演李欣:悲觀的人适合拍電影

人氣 8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8日訊】從小他就是一個喜歡故事的人,而故事總是在遠方,在一個也許并不存在的地方。他知道每個故事都有一扇神奇的門,當他邁步進去,是能夠順著一條無盡的道路走到天涯海角的。于是,我們也被他誘惑著,穿越想像的時空,透過流光飛舞的膠片、一秒24格的影像,看故事中的人和事如何栩栩如生,如何打動人心。

  青年導演李欣:悲觀的人适合拍電影

  據中華网5月7日報道﹐第一次見到青年導演李欣是在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那次和他僅僅是擦肩而過,印象中當時的他瘦高,安靜,長發輕飛,以致不少記者把他誤認為日本著名導演岩井俊二。那以后看了他執導的第二部影片《花眼》,被其個性化突出、充滿浪漫意味的影像風格所吸引。最近得到的消息是,他將邀好萊塢著名華人演員尊龍和人气一路飆升的周迅、吳辰君兩位美妞加盟新片《自娛自樂》,不知道會不會再次為我們帶來惊喜。

  人在上海的李欣這几天很忙,不過他還是通過電話和記者聊了近一個小時。快結束采訪時記者對他說:“感覺上你很理性。”他在那端否認:“其實我一直是個挺感性的人。(你有這樣的錯覺)可能是我現在已處于臨界(拍新片)的狀態。”

  想像力和悲觀的個性,是李欣眼中适合于導演這個行當的兩樣元素

  圈內人都知道李欣來自一個電影家庭,父親和妹妹都做導演。這是許多怀揣導演夢想的年輕人心生羡慕的“條件”,而身在“福中”的李欣和記者談到這一优勢時,語气中卻沒有絲毫起伏。

  “要說沒受到影響是不可能的,但具體影響到什么地步我也不是很清楚。因為家庭的原因,令我在小時候就有好多机會看到內部的參考片。那時很喜歡幻想,常會在看完一個故事后假設,要是那樣的話,結果會如何呢?(然后話鋒一轉)童年有影響,但不足以改變我的一生。”

  也許,自幼就浸潤在這樣的氛圍中,令李欣對電影從一開始就沒有感覺到某种意義上的特別或好奇,但電影的魅力一定存在。那么,他是怎么看待導演這個職業的?其最吸引他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要是小一些時候可能我還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做電影的人應該是充滿想像力的,而導演可以將想像通過影片變為現實,這點很吸引我。拍片最大的快感不是在現場,因為現場拍攝時都是一些十分具體的事要求你集中精力,那時你不一定能感受到樂趣,往往是在影片剪接完成之后再回味整個過程,看到自己的成果,感覺十分美好。”

  想像力,這是李欣一再將它和“導演”連帶一起說出的一個詞儿,也是記者讓他談談自己作為導演身上或許比別的導演多一些的优勢所在。“我一直覺得電影工作者得具有非常強的想像力,這不光指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

  排除來自藝術家庭這個特殊的因素,記者問李欣覺得自己個性中有什么特質很适合當導演?他給出的回答讓人有些意外,也有些矛盾。

  “悲觀的人比較适合拍電影。我也說不出原因。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電影是用不存在的樂觀去表達悲觀。幸福的東西總是遙不可及,幸福和燦爛是你想出來的,悲觀的東西改變不了。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為悲觀而悲觀。我的個性确實比較悲觀,但并不是說我在生活中也處于這种狀態,事實上,我一直帶著一种童趣的眼光看世界,我經常會想,換一种眼光看,也許就沒那么悲觀呢!”

  拍廣告或拍電影,李欣都能從中找到樂趣,因為流轉的風格總能和他的靈感相輔相成

  1991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后,李欣接拍了很多廣告,成為圈內名气不小的廣告導演。直到1996年,推出由其編劇并執導的處女作《談情說愛》,在評論界引起不小轟動,該片在當時被譽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都市影片”,并獲得第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藝術創新特別獎”。回首那段拍廣告及為其他導演作助手的日子,李欣倒不覺有什么“不得志”,“保持那种狀態挺好,因為你的想法被采納后可以在30秒的廣告片中被表現出來。當然我不贊成多拍廣告,現在的環境很好,我們可以自己找投資,還有DV,都為拍片提供了條件。”

  李欣承認一路走來自己運气不錯,從《談情說愛》到自己獨立制片的《花眼》到籌備中的《自娛自樂》。雖然大部分觀眾無緣欣賞《談情說愛》,但從票房不錯的《花眼》和事先已有所曝光的《自娛自樂》的故事情節看,李欣作品的表現方式在別人看來似乎比較特別,他是不是很崇尚這种不遵循傳統的創作風格?

  “現在談風格為時太早,我只知道自己更喜歡一些什么樣的東西,這可能跟年齡有關。一個創作者的創作過程是會發生變化的,我個人也一直在改變、在完善,不能停留在自我表達的情感中,這是個過程,所以我不會有固定的風格。”

  不過李欣告訴記者,從大學時代,他就十分偏愛歐洲電影和好萊塢獨立電影的風格,大衛楫L奇和讓毓息J楊岱J斯都是他鐘情的導演。“當時我們很尊重歐洲電影,其實現在想來,應該更多地學習好萊塢電影制作流水線上的工作。”他更對在中國做導演贊賞有加,“我看內地的影片更多是看見它的优點,能容忍它的缺點。我覺得在中國做導演挺行的,因為各方面的條件和元素都得完善。那些不屑于看別人影片的導演在心態上可不夠健康。”

  對市場的重視和理性地選擇題材,令李欣行進的步伐越邁越輕快

  從《談情說愛》找來台灣演員趙文(王宣)主演,到《花眼》中偶像派演員徐靜蕾、梅婷的加盟,再到《自娛自樂》邀請好萊塢明星尊龍和港台紅人周迅、吳辰君,似乎李欣很講究自己影片角色的“亮度”,于是問他挑選演員是以名气還是以有特質為主,他毫不否認演員“招人喜愛”很重要。

  “首先,一部有市場的影片相信是各個年齡層觀眾都愛看的,這對演員在市場號召力和演技上都有一個標准,我不排除自己在挑選演員時對知名度的要求。”

  當我們的話題老生常談到“票房”和“藝術”時,李欣表示;“其實不該把電影這樣划分。我的前提是拍有更多人喜歡看的電影,但不是所有有票房的電影我都會去拍,只限于我喜歡的。當然得承認,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電影的包裝環節也很重要。”

  記者接触過的不少導演一說起國內拍片的机制總是有一大堆抱怨和委屈,很意外的是李欣沒有,他說抱怨并不能改變什么,而妥協不一定就不好,因為“你的判斷力并不是百分之一百准确”。

  “我當然希望有一個不受干擾的拍片環境,但電影審查絕對是必須的,別以為在美國拍戲就很自由很順,他們一樣有限制。關鍵是調整好心態,有些題材我知道是不能去動的。而說到地下電影,我個人是抱著肯定態度的,但我不會去做。不過我覺得現在有些做小電影的人心態不好,他們怀著一些個人目的,不太純正……理想的環境應該是有各种電影存在,五花八門,百花齊放,而且經得住市場的考驗。在我看來,我們的眼光應放得更遠,一部好的國產影片應該在全球華人中都擁有市場。現在很多受歡迎的國產片帶有地域性,即使得獎也不一定就怎樣,因為其中包括一些另外的成分。”

  “電影就是我的生命!”這是很多電影人的激情之言。李欣呢?作為采訪的結束語,記者請他給出“電影”在他心中占据的位置,他想了一會儿,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為電影做出犧牲,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李欣檔案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1屆畢業生。一直活躍在攝影机旁,擁有近十年的商業廣告拍攝經驗。

  1996年,處女作影片《談情說愛》被邀角逐第44屆圣塞巴斯帝安尤里卡傳媒處女作獎,但因政府原因退出比賽;獲第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藝術創新特別獎”。

  2002年,影片《花眼》被譽為“中國新電影的開始”、“最先鋒和前衛的中國電影”。獲政府同意先后參加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官方選片)、2002年日本福岡電影節(競賽)、2002年丹佛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2002年日內瓦國際電影節(國際單元競賽)、2002年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競賽)等,并獲2002年曼切斯特國際電影節最佳視覺效果獎。

  2003年4月,醞釀3年的新片《自娛自樂》進入緊張籌備階段,主創人員正對劇本進行最后修改,并赴四川、云南等地采景。(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高雲翔被爆低調再婚 與圈外太太育有一女
胡歌睽違6年訪台出席座談 自薦「便宜又好用」
陳奕迅下巴縫30多針 大陸6場演唱會延至2025
湯唯自曝最常用韓語 放閃導演丈夫一臉害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