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紀實報道】倪洪遠譜寫茶山之歌

【大紀元6月14日訊】羊腸山徑盤旋著山腰蜿蜒而上,隱在山嵐間的茶園小徑若隱若現,宛如陶淵明筆下之「桃花源記」…

一九九一年,倪家夫婦為了不讓孩子陷於升學的極度壓力,於是選擇攜子入山,戴上斗笠,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生活在大自然的一隅。

*都市菜鳥來種茶 山中茶農看笑話

「當時以為種茶很簡單,只大略打聽一下,收入可以維持一般的生活,就上山來了。」

萬事起頭難,倪洪遠穿著西裝褲、皮鞋,手持小鐮刀就到四甲大的茶園裡開始除草,「還是一根根的拔呢!」

「當時山上的鄰居都等著看笑話。」倪洪遠憨憨的笑說:「他們認為這幾個都市來的土包子在這裡待不到三個月就會落荒而逃!」憑著一股傻勁,倪洪遠在茶園的足跡已邁向第一個十年,而當時等著看笑話的人早已不知去向。

*萬事起頭最艱困 誠懇踏實虛心學

剛買來的茶園遍佈著與人一般高的芒草,根本不知道茶樹長在哪裡,倪洪遠的第一年工作就是「找茶」。

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寒流來襲,倪洪遠與家人埋首在攝氏四度的寒氣中,不叫苦也不休息,冬去春來,經歷兩個年頭,倪家茶園才開始量產,從此真正擁有了一片茶園。

倪洪遠認為做茶只有大原則,其餘細部,均得視季節、氣候、溫溼度的變化進行處理。重要的是,要隨時用心去看、去聞、去摸、去感覺,才能將茶做好,做茶也是一種良心事業,因為專業度頗高,許多細節環環相扣,如果不是行家,也很難分出其中差別。

早期剛入門,什麼都不懂,只能委請師傅來做,自己則在一旁觀摩、學習,看別人怎麼做就跟著做,常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為茶葉本質好,雖只是依樣畫葫蘆,成品卻也能維持一定水準。「就像一條魚,只要夠新鮮,怎麼煮都不難吃。」倪太太如是比喻。

但是要怎樣才能做出更好的茶呢?倪洪遠常為此而請教同行,自己再用心揣摩各家不同的茶品,終於逐漸摸索出自己的心得。

*熟果青芽雙風味 天公最是疼憨人

台灣南投縣北山的諸多茶區中,倪洪遠這家人顯得十分另類,始終保持總面積三分之一的茶園,不再開墾,其餘三分之二均廣植約二千棵的樹苗,這和一般人想方設法剝削每一寸可用之地的做法背道而馳。倪家夫婦不願過度開發茶園來破壞生態環境,是他們身體力行的一項堅持。

由於他們的茶樹範圍小,產量有限,採茶工人總將他們的茶園排在後面採收;若是遇雨順延,往往輪到倪洪遠採茶時,茶菁都已經老了,他只好眼睜睜的看著一季的辛苦付諸流水。倪洪遠將錢點點的積攢,終於蓋了一間自己的茶廠。

當品質一點一點進步後,他又從專家的教授中知道現在所使用的化學肥料不但破壞土壤,也會影響茶樹自然生長,於是改用台糖的蔗渣堆肥或是印尼進口的泥炭土等有機肥料,雖然增加成本,但是倪洪遠夫婦認為這是他們保護客戶的第一步;也因為他們不再使用化肥,每年的四月,倪家茶園就會有成群成群的螢火蟲來作客,自成一景。

製茶是一門大學問,辛苦且耗費人力。從採收茶菁回來,經過室外萎凋、室內萎凋,到晚上靜置發酵、半夜殺菁,第二天揉製成毛茶,整個作業程序需要兩天一夜。做完一季茶少則四、五天,多則七、八天,期間亦無法擁有完整的睡眠時間,真可說是體力與精神的雙重挑戰。倪太太以前常常擔心客戶不買怎麼辦?自己花下這麼大的心力,賣的錢不知道能不能打平?

倪洪遠覺得很高興的是,他們的擔憂在修煉法輪功後一掃而空,以前也知道「富貴天注定」,可是哪裡這樣容易放下擔憂呢?更何況自己可是以無形的人格進行擔保。修煉後,他們竟看開了,隨著「轉法輪」一書讀得透徹,他們也愈瞭解自己該如何看待人生;做茶這個行業環節複雜,但是該做的就不能省略,該有的就不能含糊。倪洪遠的笑容中少了一份擔憂,更顯歡暢。

*晴耕雨讀無所求 但記家園天外天

北山茶園有著出塵脫俗的雅麗,日日晨曦、雲海相伴,賞鳥、觀星、野菜、甘泉,配上一壺上好的北山茶,實乃人生一大樂事。友人來訪後,作詩云:

「雲霞掩映山中居,清茶綠水滌塵煙;晴耕雨讀無所求,但記家園天外天。」倪太太說,這正是他們目前心境的最佳寫照。

但是茶園生活是辛苦的,往往有燙手山芋要接手,倪家夫婦表示,掙錢多少天已注定,只願對得起天地良心,做自己該做的,閒時便讀書、煉功;兩人相視一笑,認為這是他們修習「法輪功」後最大的改變,吃再大的苦,他們依然笑呵呵的面對人生,他經常開玩笑的對人說:「我是個簡單的人,每天只要有工作做,吃得飽、睡得著就很滿足了。」。經濟不景氣加上地震的雙重打擊,山上已不復往日繁榮景象,就在鄰居紛紛離去之際,倪洪遠的茶園卻正開始欣欣向榮呢!@(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