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美國輿論支持港人爭自由民主

曹長青

標籤:

【大紀元8月10日訊】自七月一日香港五十萬人和平大遊行之後,國際輿論就一直相當重視香港政情發展以及北京的反應,尤其是美國媒體,幾乎每天都有對香港動態的報道和分析。中共處理香港問題的方式,不僅將決定香港政情的下一步發展,並將直接影響北京的國際形象,以及一國兩制對台灣的統戰宣傳效果,並可能影響大陸的政局和社會變化。

世界三大勢力批評23條立法

對於香港的二十三條立法,美國政府早就公開批評,白宮發言人說,香港的「新法律」將損害當地的自由和自治。港人七一大遊行後,美國政府、英國政府、歐盟等三個西方最有勢力的國家和組織都公開批評二十三條立法限制香港人民的權利。美國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詹姆斯.凱利(James Kelly)七月十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專論《香港的大街上》(The Streets of Hong Kong),要求北京政府尊重民意。這是美國高層官員首次就香港時局發表文章。

美國媒體齊轟二十三條

比美英政府和歐盟反應更強烈的是西方媒體,尤其是美國的主流媒體,幾乎是齊轟二十三條。港人「七一」大遊行之後,美國主要大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以及《洛杉磯時報》、《今日美國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華盛頓時報》等,都給予大篇幅報道。全部報道調子都傾向同情和支持香港市民,批評董建華政府。其後的三個星期中,美國主要大報上幾乎每天都有對香港政情的報道和分析。這種密集、重視程度,同情和支持的語調與氣氛等,是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以來在美國主流媒體上罕見的。

《華爾街日報》立場最強硬

在美國各大報中,《華爾街日報》的態度最強烈,支持港人的立場最堅定。該報亞洲版七月一日率先就香港政情發表了社論《香港的衰敗》(The Decline of Hong Kong),明確指出,香港的掌權者試圖通過犧牲本地的權利和利益來向北京輸誠,引起人民憤怒。

第二天《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再次就香港政情發表專題社論《向北京發出的信息》(A Message for Beijing),高度評價香港市民七一大遊行,並感嘆說,任何一個城市如果有百分之八的人上街遊行示威,都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事件。這麼多香港人走向街頭抗議,是向北京領導人發出清晰的信號,香港人不接受中共剝奪人民權利的統治方式。

七月八日、七月十八日,《華爾街日報》美國版一再就香港政情發表專題社論,而且措辭更加強硬,指出香港的民意是要求董下台,董建華如果真的對香港負責,就應該辭職。

美國三大左報激烈批董

和右翼《華爾街日報》政治立場向來對立的美國三大左派報紙《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在香港問題上,卻表現出同樣強硬的態度。《洛杉磯時報》七月十八日就香港政情發表的社論題目和《華爾街日報》一樣,也是《香港特首必須下台》(Hong Kong’s Chief Must Go),指出,如果北京領導人以現實主義態度對待香港,並認真考慮自己的利益,就應該撤換董建華。因為全世界媒體都在盯著香港政情發展,台灣的獨立運動在潛流湧動,北京需要找個比董建華好一點的特首,來使「一國兩制」更有吸引力。

相比《華爾街日報》,美國主要左派大報《紐約時報》對香港政情發展雖然在新聞報道上也相當密集,但在言論上比較薄弱。直到七月十七日,該報首次就香港政情發表社論《香港的動盪日子》(Heady Days in Hong Kong),指出,香港的大遊行傳遞出人民要求民主的呼聲,北京領導人應該採取明智的辦法來處理,如果採取鎮壓的方式,只能付出像當年天安門事件後那樣高昂的代價。該報社論仍期待北京的新領導人能夠冷靜、智慧地對待香港問題。

在過去幾年中一直被視為中間偏左的《華盛頓郵報》,在香港政局問題上,雖然對董建華政府的批評調子沒有像《華爾街日報》那樣激烈,但比《紐約時報》強硬。該報七月十八日發表了《香港的下一步》(Next Step in Hong Kong)的社論,指出,香港的下一步相當關鍵,北京採取什麼措施,對胡錦濤是個「考驗」。胡錦濤不會願意看到來自香港的這個考驗,因他主要想穩住剛獲得的權力。但不管怎樣,胡錦濤做出怎樣的決定,不僅影響香港的下一步,也影響到胡溫政府的形象,以及國際社會包括美國政府對他們的看法,因此北京領導人應該慎重考慮。

新聞價值+道義良知

美國主流媒體所以這樣重視香港政情,並口徑一致地支持香港市民,批評董建華政府,主要原因在於:

一是董建華政府推動的國家安全法,完全無法被強調法治和自由人權的美國媒體及輿論接受。在根本價值觀上,美國媒體都傾向保護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基本人權的立場和理念,因而出現這種左、右翼同步同聲支持港人的輿論現象。

其次,在港人七一大遊行之前,雖然美國大報也有對二十三條立法的報道和評論,但沒有構成密集而有影響力的新聞。港人「七一」大遊行是個轉折點,這麼大的群體(佔香港人口百分之八)上街抗議遊行,既使美國媒體震驚,也給了新聞媒體報道的機會;同時也給了西方知識界對香港被中共收回的過去六年中地位下降、自由被限制、經濟衰退、以及薩斯處理不當蔓延到其他國家的不滿,提供了一個發泄的機會。

其三,香港大遊行之後,政局出現了戲劇性變化,例如,由於香港自由黨主席田北俊倒戈,導致董建華政府無法獲得立法會多數票通過國安法,只好無限期推遲。這種政局變化,為西方媒體提供了繼續報道、重視的新聞價值。

美國兩大報齊喊換「特首」

其四,七一大遊行之後,隨後又有五萬人包圍立法會示威,要求取消二十三條,董建華下台,民選特首;然後又有二萬人集會。這種多次大規模民眾抗議活動,標誌著香港政情將繼續演變,具有更多變數的可能,它為媒體繼續報道、重視香港政情變化提供了機會。

其五,從美國右翼媒體《華爾街日報》七月開始的不到三個星期之中,就對香港政情發表了四篇社論來看,美國右翼保守派對香港政情的演變,更加重視。《華爾街日報》的立場,在相當程度上折射出布殊保守派政府的看法。

其六,《華爾街日報》和《洛杉磯時報》在七月十八日不約而同地對香港政情發表社論,並同時都使用「董建華應該下台」的標題,可以看出美國一右一左、一東一西(岸)兩大報,在對待香港問題上立場完全一致,並警告北京不得鎮壓香港民意,否則將付出像處理天安門事件時那樣的巨大代價。雖然《紐約時報》社論的調子沒有上述兩大報那樣用詞激烈,但基本立場也相當接近。這一跡象顯示,美國主流輿論對香港政情發展不約而同立場一致,均持越來越強烈批評董建華政府、支持香港民眾、警告北京不得亂來的態度。

美國政府盯著胡錦濤

雖然布殊政府為了其全球反恐的戰略目標,近來相當重視和北京發展關係,尤其是北韓揚言發展核武之際,華盛頓更期望北京在朝鮮半島核武問題上發揮積極作用,促成北韓和美中日南韓舉行「五方會談」,但如果北京對香港的民意採取高壓措施,勢必會嚴重影響目前華盛頓和北京都致力維護的良好關係。畢竟香港不是北京,中共採取對付天安門事件那樣的方式,是美國等西方社會完全不可接受的。

在港人七一大遊行之後,北京的態度始終不是十分明朗,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是找不到更好的處理方式,如果對港人採取強勢鎮壓方式,擔心矛盾空前激化,並將進一步導致台灣人民不相信一國兩制的承諾。但如果讓步,讓香港有更多的民主,北京領導人又擔心這種民主之風颳到中國內地,造成大陸社會的不穩定。

二是現在北京有兩個決策中心,一個是幕後的江澤民及其黨羽;另一個是胡錦濤、溫家寶等前台的較溫和官員。很可能在如何處理香港問題上兩派有分歧,無法達成統一意見,才導致遲遲不做出對香港問題的決策。

最後北京的選擇方式,將標誌胡錦濤、溫家寶等溫和派官員到底在中共高層具有多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這將是衡量中共高層權力鬥爭和政策走向的晴雨表。

如果北京順從香港民意,撤換董建華,啟用比較為港人接受的官員接替「特首」職務的話,對於穩定香港政局會有一定幫助,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美國等西方媒體對香港當局的批評。但如果北京堅持挺董,至少會影響布殊政府對胡錦濤、溫家寶新政的看法,會進一步不信任胡錦濤,認為他不僅缺少真正的權力,而且不屬於開明派。胡錦濤已接受布殊總統在八大工業國高峰會上發出的邀請,在今年晚些時候訪問美國,胡錦濤處理香港問題的方式和作風,都將影響他在美國朝野中的形象,並潛在地影響美中關係。

香港人民的進一步抗爭

不管北京如何處理香港問題,僅就二十三條立法的強硬行動看,就可證明所謂一國兩制完全是假的。香港五十萬人上街示威抗議董建華政府,其實就是對中共的一國兩制承諾投不信任票。正如《華爾街日報》社論所說,港人的大示威顯示,人們認為北京的承諾是騙人的。

香港的政情發展已成為北京的一個燙手山芋,相當棘手。由於香港的特殊地緣政治地位,給了香港人特別的機會和條件;同時港人通過五十萬人和平抗議令立法會無法通過國安法,以及美國等西方媒體一面倒的輿論支持而獲得了空前的信心。由此意味著香港人民進一步的抗爭。

香港人民抗爭的訴求,從抵制二十三條立法、要求董建華下台開始,最終目標是特首直選,在香港實行真正的民主,有一人一票選擇自己的領導人,選擇政治制度,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這個權利不管北京的共產黨政權是不是給予,香港人民都只能用抗爭來爭取。在這種抗爭中,香港人民將贏得全世界的尊敬,並將最終贏得自己的權利。

2003年8月爭鳴雜誌(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曹長青:告別自由
曹長青﹕猶太人主導美國政治嗎?
曹長青﹕我怎樣成為一個美國右派
曹長青﹕皇帝到底是裸體,還是穿著褲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