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三農問題仍是中共揮之不去的夢魘

-----十六屆三中全會前夕中國形勢系列報導之二

【大紀元9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焦興華北京特稿)雖然建設小康社會已成為中國大陸新一屆政府的施政目標,但是大陸農村數億農民的生活問題,仍是以胡錦濤為首的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極為頭痛的問題,解決不了三農問題必然威脅中國大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大陸農村問題讓中共當局頭痛不已,沒想到今年初一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SARS),對大陸農村經濟又造成嚴重衝擊。雖然中共宣稱SARS疫情並未在農村爆發蔓延,但為了防堵SARS入侵,動用大批農民防範SARS,農村經濟幾乎陷於停擺,對原本脆弱的農村經濟無異於雪上加霜。

中國十三億人口中有九億多是農民,「三農」問題處理的好壞,關係中國大陸發展的成敗。卸任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今年三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坦承,近幾年來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挫傷農民積極性,動搖農業基礎地位,已危及大陸國民經濟全局。

大陸農村地少人多,約有一億兩千萬農村勞力過剩,加上近年來鄉鎮企業大量裁員,大批失業農民被迫到城市出賣勞力。這些進城打工的農民近年來流動規模日益擴大,從八十年代初的每年三、四千萬人次已增加到一億人次,其中九千萬人形成跨地區流動,農民工流動範圍並持續擴展,不僅跨省跨市,甚至參加「勞務輸出」,農民工的流動週期也越來越長,並集中至發達城市及東南沿海發達地區。

今年十月即將舉行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農村、農民、農業「三農」問題仍將是揮之不去的陰影。中國大陸總理溫家寶上任後面對國際媒體時毫不諱言,大陸的「農民、農村、農業」即「三農」問題,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胡錦濤、溫家寶新一屆領導人明瞭,想要解決「三農」問題困難重重。主要是存在兩大剛性制約因素,一為制度制約也可稱為體制制約,二是資源制約,也可稱自然資源制約。當前中國大陸行政管理體制,依舊延續了早期毛澤東時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框架。從中共建政到上個世紀八0年代末,大陸城市和工業化,從農民、農業、農村以不等價交換的形式拿走了兩兆多人民幣。截至今日中國的城鎮化、工業化還是或多或少地建立在犧牲「三農」利益上的;城鄉分割的體制至今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從政治制度上看,佔中國人口百分之七十的農民在全國人大代表中的席位,與眾多人口和利益並不相稱;億萬農民的意志、願望沒有正常的管道反映,更不能左右政府的政策;多數農民還未享受自由移遷、選擇工作、享受最基本社會保障的權利;在生存、就業、養老、政治權利方面,多數農民還未享受到基本的國民待遇。中國大陸有八、九個非共黨派,其中無一政黨代表廣大農民利益。

舊體制對「三農」問題的制約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中國農民還要負擔鄉、縣政權運作,和各級幹部、教師、教育費用的巨大開支。中國大陸兩千多個縣級政權,五萬多個鄉鎮政權和七十多萬個自然村,有上千萬吃皇糧或吃補貼的人員。地方政府的財政本來有限,巨大的財政支出缺口,完全源於對農民的各種稅費和名目繁多的攤派。

這種不合理的體制制約最明顯的結果是:中國大陸五十多年來,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地區差別日益擴大。在中國經濟連續十多年GDP增長在百分之八至九,城鎮居民收入年增長兩位數的情況下,廣大農民的收入成長緩慢,農戶可支配收入極其有限。

二00一年大陸農民每月消費支出只有一百三十九元人民幣,其中一百一十七元用於衣食住等生活必須品消費,僅有二十二元閒錢可花用。中國大陸東部和大城市郊區有一億農民生活水平接近或等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中西部的六億農民生活貧困,還有近三千萬農民處於極端貧困之中。

另外,在資源制約方面,大陸農村目前約有五億勞動力,農村勞動力比世界所有經濟發達國家總勞動力四億還要多百分之二十五。而就現在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生產水平,種二十億畝耕地只需要一億勞動力就足夠了,餘下的四億勞動力無處可去,這是「三農」問題面對的剛性障礙之一。

大陸農村在土地資源、水資源方面極度短缺。中國目前人均佔有一畝多耕地,農戶僅佔有半公頃耕地的狀況下,制約了中國農業規模化生產和農民收入的增長。即使三十年後,中國城鎮化達到百分之五十,仍有七、八億農民滯留農村,土地資源短缺的狀況至少在三十年之內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觀,甚至情況還可能惡化。在中國的六百六十二個城市中,有四百多個城市嚴重缺水,年缺水六十億噸,加上農村地區全年缺水兩百億噸,水資源的短缺也是嚴重阻礙大陸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的剛性制約因素之一。

大陸農村環境的被破壞與惡化也是問題,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大陸追求經濟快速發展,但對環境的破壞與惡化日趨嚴重,使解決「三農」問題更加複雜,中國也不得不為此付出代價。據估計,大陸目前每年平均排放汙水四百三十萬噸。城市水域的百分之九十,自然河流的百分之六十無法養殖魚類,水質遭受嚴重污染。

隨著經濟發展,中國未來石油、天然氣的需求量將由目前的九億噸增加到二十四億噸,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分別達到四千萬噸和十六億噸,比現在增加一倍。

自然環境的惡化將嚴重制約中國農業的結構調整和農產品品質的提高,直接影響其市場競爭力和農民收入增長的困難度。

加上國土沙化、水土流失面積的不斷擴大,不僅可耕地、可牧地大量減少,現存的耕地、牧草地退化,也將直接制約中國農業的發展。

解決中國大陸「三農」問題涉及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絕非一朝一夕,一蹴可幾的。

然而「三農」問題具有緊迫性、複雜性和長期性,「三農」問題若不儘快改善和解決,非但中國大陸現代化建設難以達成,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根本不可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進而還可能危及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