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人

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

【大紀元訊】董其昌是明代後期著名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於明毅宗崇禎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少年時即負盛名,家中富有,好書畫,並以書法名垂海內。神宗萬歷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曾做太子太保等職。精鑑賞,富收藏。既是畫家、書法家,又兼美術評論家。著書有《容台集》、《容台別集》、《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平生對書畫理論見解相當豐富,竭力推崇和提倡「文人畫 」的「士氣」。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董其昌才溢文敏。在當時書法上就有「邢張米董」之稱,即把他與臨沂邢侗、晉江張瑞圖、須天米鐘並列;繪畫上有南董北米之說。他與莫是龍、陳繼儒提倡「南北宗」之說,即把「院體」山水畫與 「文人畫」人為地分為南北兩派。

  

董其昌是明代大家,繪畫上,他專長於畫山水,宗法董源、巨然、高克恭、黃公望、倪瓚等,尤其看重黃公望,他的山水畫大體有兩種面貌,一種是水墨或兼用淺絳法,這種面貌的作品比較常見;另一種則是青綠設色,時有出以沒骨,比較少見。他十分注重師法古人的傳統技法,題材變化較少,但在筆和墨的運用上,有獨特的造詣。他的繪畫作品,經常是臨仿宋元名家的畫法,並在題識中加以標榜,雖然處處講摹古,並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夠脫窠臼,自成風格,其畫法特點,在師承古代名家的基礎上,以書法的筆墨修養,融會於繪畫的皴、擦、點劃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樹石、煙雲流潤,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 ,清雋雅逸。他的畫風在當時聲望顯著,成為「華亭派」的首領。  

  

董其昌在書法上也有傑出的成就。他的書法廣泛臨學古人,融會變化,尤其擅長行、楷書。早年他從顏真卿入手,後改學虞世南。他認為唐書不如魏、晉,於是又學鐘繇、王羲之,兼吸取李邕、徐浩、楊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長,晚年仍歸入顏真卿。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佈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他作書與作畫都以生拙取勝。他的書法影響深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書為宗法。

  

董其昌一生極為勤勉,又享高壽,所以創作了極多的書畫作品,流傳至今的也很多,其中已定論為真跡的收藏在故宮、上海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 等處。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董其昌作品最多,繪畫方面較著名的有:《高逸圖》軸,作於63歲,略仿倪、黃、筆墨麗秀是中晚年佳作;《關山雪霽圖》捲,作於81歲,是老年的用力之作,根據捲末自題,此捲是從關仝的《關山雪霽圖》原幅改寫而成。藏於故宮的著名書法作品有:《月賦》捲,作於47歲,取法唐晉,筆畫秀娟,是早年小楷書精心之作;《東方先生畫讚碑》,作於50歲,所作楷書,師法顏真卿,字體規整,行氣疏朗,是中年時期楷書代表性傑作;《三世浩命》捲,作於71歲,楷書、師法顏真卿,結體端正,法度嚴謹;《岳陽樓記》捲,作於54歲,大行書,師法顏真卿、李兆海。運筆中鋒直下,轉折流暢,反映了中年時期行書面貌。《路馬湖記》捲,代表晚年行書之作。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代表作有:山水畫《江干三樹圖》、《秋興八景》大畫冊(為董其昌一生之精心傑作,與此同樣還有一本大畫冊,已流往海外);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有一件書法作品《金沙帖》;南京博物院藏有書法作品《松江府制浩》,吉林省博物館藏有一件著名山水畫《晝錦堂圖》捲。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