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中國傳統繪畫:國畫的山水畫基本畫法(上)

  畫樹法

  樹在山水畫裡也稱為林木,在傳統山水畫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即使只畫樹,也能成為一張完整的作品。畫樹宜先觀察樹的整體特徵,再觀察樹枝,因樹木種類繁多枝的生態也不盡相同。初學者應從枯樹或冬天的落葉樹作為練習的對象,沒有葉子的樹枝結構清楚,姿態鮮明,容易瞭解各種樹的生長規律與基本結構。

  (一) 樹枝:樹枝的結構大致可分成三大類,一為向上昇長的類型,傳統的畫論中稱為鹿角枝,這種類型最常見,如柳樹、相思樹、樟樹等。二為向下彎曲的類型,稱為蟹爪枝,如龍爪。三為平生橫出的類型,可稱為長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兩者或三者之間的形態。寫生樹枝前先圍繞樹的四面,細心觀察,選擇最美的樹幹與最合適的角度。先把主幹粗枝勾好,再加細枝,畫時首先要注意樹分四歧的原則,即樹幹前後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切忌如同魚骨,二二並生,缺乏錯落的風致。其次注意疏密與氣勢的安排,可略加取捨,其實小枝與樹梢可大膽的捨去,應從藝術的角度選擇合於美學原則者進行寫生。另外必須留意用筆,要挺拔,每一樹枝都要與樹幹或粗枝連接,不能凌空生長,而樹枝越長愈細,不能把尾部寫粗或枝粗干細,違反植物生態。

  (二) 樹皮、樹根:樹的面貌、個性和特徵有時可以從樹皮的紋理分辨出來, 每一種樹皮都有不同的紋理組織,如松樹皮呈鱗狀紋,柳樹皮成斜裂人字紋,櫻及杏的樹皮成橫紋,柏樹皮呈扭曲紋,尚有許多難以用文字形容的紋理,在寫生之前需仔細觀察。畫樹幹時,除了注意樹皮的紋理之外,尚需畫出立體的感覺,皴樹皮時靠近兩側的紋理要密窄,(或墨較濃 ),靠近樹中央的紋理可疏闊 (或墨較淡),這樣就合乎透視的原理。畫完枝幹以後即畫根部,至於畫不畫樹根可依土石的多寡或樹的種類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根居多; 土多石少的情形則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樹多露根。然而畫的時候也可以不計土石的分佈,依畫面的需要而決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畫出從土中崛起,堅韌穩固的特性,不可畫成如插在土面, 一推即倒的感覺。

  (三) 樹葉:樹葉的排列法與結構亦因種類而異,不管畫哪一種樹,先要近看瞭解葉的形狀與排列原則,再遠看整體的姿態與感覺。大自然的樹木是最佳的畫譜,變化多端,讓我們畫之不盡,平時應多做觀察,勤加寫生。古人畫樹以夾葉 (勾葉法) 首先被廣泛的使用,將每一片葉子用兩筆以上的線勾出後再填上色彩。水墨興盛後,夾葉漸少,單葉 (點葉法) 逐漸增多,簡化以一筆象徵一片或一組葉子,並依其形狀有胡椒點、字點、介字點、梅花點、鼠足點、垂籐點、松葉點、竹葉點、… 等許多不同的符號,然而這些符號都是前人從自然的觀察裡提煉而成,既概括又寫實,並非憑空捏造。除了松、竹、柳、梧等具有鮮明形象特點的葉子外,其他特徵不甚明顯者,通稱為雜樹。點葉時需注意樹頂受陽光葉子較多,靠樹幹處葉子通常較稀疏。

  (四) 松樹畫法:松樹象徵人類之君子風度與長壽。古人多喜愛畫松,表現出松之挺拔蒼勁,頂天立地的氣概。松皮呈鱗狀,畫松皮要蒼勁,毛而不光,忌諱太規則的排列。松葉如針狀,有半圓 、圓形、馬尾形、鋸齒形等多種不同的畫法,松幹本直,生於石隙崖叢則曲。



     

  (五) 柳樹畫法:古人常說: 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一畫便出醜。柳樹體態嫵媚,有向水邊傾斜的特徵,柳干蒼老而柳條柔嫩。畫柳條要微帶粗細,不露鋒芒,筆緩勢連,柔中帶剛,如點柳葉,要蓬鬆富有變化。

  (六) 竹林畫法:山水中的竹,多以竹林 (叢林) 之形態出現,葉可分下垂竹葉與上仰竹葉(晴林新篁) 等兩大形態。畫時可先畫竹幹,枝幹皆略成弧狀,注意疏密穿插,竹葉的排列不宜太工整,須考慮整體之意趣、虛實與遠近的關係。   



  

  (七) 叢樹畫法:叢樹在山水畫中經常出現,較難處理,宋元的畫家描寫叢樹,來自寫生,較有真實感,如馬麟的芳春雨圖,其枝幹的交錯、濃淡、賓主、遠近、氣氛都處理的很成功。王秋林圖是以夾葉樹為主的叢樹林,樹與枝葉之間的關係即稍嫌凌亂。畫叢樹忌諱單調呆板的並排,樹有賓主,畫時從主樹著手,相互掩映,葉分濃淡。成排的樹要上下錯落,高低參差。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