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守護台灣原語 蔡神父落腳寶島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林群浩╱中縣報導〕靜宜大學天主教神父蔡恪恕教授,頂著德國波昂大學語音學博士頭銜,來台定居十餘年,戮力搶救原住民瀕臨失傳語言,他一手編纂鄒族字典、文法書,更編印九年一貫母語教材,真正深入原住民文化,讓瀕臨滅絕的南島語言延續活力,也將台灣原語之美推向國際!

  在學生眼中,外型圓滾滾的蔡神父不但具有喜感,且毫無古板暮氣,是請益就教的最佳對象,目前他擔任靜宜大學英文系專任副教授,傳授語言學、南島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外語教學、比較宗教、神學等課程,每週也固定在國立東華大學開課,週末則到山區研究記錄,幾乎沒有休息時間。

  蔡恪恕出生於匈牙利,擁有奧地利國籍,曾經在歐盟各國進修,最後在德國波昂大學取得語言學博士學位,足跡橫跨歐亞洲,甚有語言天賦的他,精通中、英、法、德、拉丁、俄國、希臘、希伯來、波蘭、猶太阿拉米、義大利、西班牙等十多種語言,與各國人士溝通毫無阻礙。

  去年梵蒂岡教育部長訪問靜宜時,他便負責翻譯,會議過程圓滿,獲得學校激賞,而他一手催生華文中心,擔任主任長達十年,迄今仍讓不少國際交換學生津津樂道,也打響靜宜在國際學術上的聲譽。

  談及當初來台因緣,蔡恪恕表示,民國七十六年時,卅歲正值壯年的他仍在東歐研究,當時輔仁大學外語學院院長DR.EDVARGO透過教會引薦,邀請他來台灣教書,科目正是他最擅長的語言學,他二話不說,立刻搭機來到這個全然陌生的國度。

  蔡恪恕透露一段小插曲,原來他母親的友人也曾經造訪台灣,並讚揚台灣種種好處,但是他搞不懂台灣與中國的區別,一直將兩者混為一談,直到抵台後,才發現原來台灣和中國是一邊一國,還說「台灣自由多了」。

  在輔大執教過程中,蔡恪恕充分體會台灣語言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發現共有廿餘種語言、四十八種方言,且各個方言都具有各自特色,是全世界罕見的現象。

  院長曾告訴他,台灣原住民語言是南島語系發源地,語言學家的責任應該著重發掘並保存瀕臨失傳語言,並指出,台灣學者多以研究國語、台語為主,外語則強調英語、日語,根本忘了原來的母語,唯有翔實記錄語言在人類演進歷史,才能理解語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從此,蔡恪恕一腳踏進原住民的母語世界,默默耕耘迄今已經十六年,他常常騎著機車翻山越嶺,有時則是徒步走上好幾個小時進入部落,原住民已經把他當作家人看待,每次到山區做研究,總會獲得熱情款待,根本不當他是外國人。

  不過享受甜蜜的果實前,得先辛勤地耕種。蔡恪恕當年選定鄒族為研究對象,「鄒」(Tsou)在鄒族的語意上是「人」的意思,鄒族原本佔據中南部廣大地區,之後範圍逐漸縮小,目前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山脈一帶,少數則聚集在高雄、南投二縣山區,人口大約五、六千人。

  蔡恪恕指出,日據時代,日本人曾經對鄒族語言進行調查,認為北鄒與南鄒使用語言相同,但事實上,兩者文法、造句南轅北轍,根本無法交集溝通,在語言學分類上應該屬於兩種語言才對。

  蔡恪恕先在阿里山部落研究北鄒語(即阿里山鄒語),與部落長老充分溝通後,利用錄音機錄下長老的「話」,再以羅馬拼音的方式,一字一句拼出寫下,央請懂得中文與原住民語的族人,逐字逐句復誦念給長老聽,語音無誤,再請長老解釋字句含意,準確無誤,才輸入電腦進行分析,比對成功部份分門別類加以記錄。

  孤獨研究路寂寞艱辛
  由於先前沒有任何相關文獻史料,在孤獨研究的路途上,蔡恪恕走得寂寞與艱辛,往往因為每個人說法、音調不一致,或者對文法不瞭解,記錄一句話就得耗上大半天,其中的艱辛是外人難以想像的。

  經過長期的蒐羅,蔡恪恕總算將阿里山鄒語記錄成冊,內容還包括民間故事等,接著他將研究重心轉往高雄縣三民鄉與桃源鄉南鄒,前者使用卡那卡那富語,後者為沙阿魯阿語。

  他依照相同研究方式,將記錄資料彙整成冊,統計共收集了將近三萬個字彙,並發表廿多篇國際論文,許多論文被知名學術期刊引用,讓台灣語言之美傳送到國際各個角落。

  蔡恪恕指出,鄒語的文法句型與中文明顯不同,簡單來說,中文普遍採用「主詞+動詞+受詞」的句型,但鄒語卻是動詞在前,受詞在中,主詞最後,且原住民的字彙發展很成熟,如「水」便有三種表達方式,顯見越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先民的稱呼也就越多元。

  雖然記錄研究過程十分辛苦,不過,蔡恪恕卻也在與原住民相處的過程中,體驗到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如他曾經「享用」過猴子肉、蛇肉,讓他一輩子都忘不了,而形容說那是「形狀像手的牛小排」;晚上睡覺時得「與蛇共眠」,甚至還得擔心野貓搶走他的食糧。

  原住民捍衛山林印象深
  然而,蔡恪恕也學習到原住民開闊的心胸、樂於分享的處世哲學,每次當他離開部落,總會收到一箱又一箱原住民自己栽種的水果,他知道「那是朋友之間最隆重的謝禮」,而原住民捍衛山林、重視大自然一草一木的觀念,更讓他印象深刻。

  蔡恪恕目前已經將收集的資料,分析編纂成鄒族第一部文法書與字典(卡那卡那富語與沙阿魯阿語),內容堪稱鉅細靡遺,並與教育部推動九年一貫教育結合,由當地部落青年擔任鄉土語言教師,以字典、文法書為教材,教導部落的下一代學習母語,挽救瀕臨失傳的珍貴語言。

  回顧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蔡恪恕指出,國內原住民語言的失落原因,除了政府當初推動國語政策,扼殺不同語言生存空間外,原住民外流問題嚴重,部落之間同化的速度也快得驚人,往往具有人數優勢的大部落,會掩蓋小部落的文化及語言傳統。

  他表示,時間一久,語言便自然而然消失,年輕的孩子不願學習母語,擔心被貼上落後的標籤,老一輩則缺乏與外界溝通管道,以致經驗無法傳承,都是目前部落存在的嚴重問題。

  蔡恪恕的成就獲得學界高度重視,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便邀請他擔任專任老師,班上學生都是原住民,顯見學術機構已然察覺保存母語薪火已經迫在眉睫,再不做以後一定會後悔,蔡恪恕謙虛地說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許多前輩都曾努力研究,但希望所有原住民都能重新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有尊嚴、有自信地說出原住民語言。

  外籍神父興建教堂、辦學幫助台灣人,蔡恪恕則以本身的專業,點燃原住民的語言傳承道路,誠如他自己所言,台灣已經成為他的家,他永遠以台灣為榮!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