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中國傳統繪畫:國畫的山水畫基本畫法(中)

  畫山石法

  山的外形可分為丘、壑、峰、巒、崗、嶺、巔等,又有坡度起伏連綿不絕的形勢或因朝暉夕陰,風雨雲霧變化流露出來的自然美,故畫山之前必先遠觀其勢,然後再近看其質。山 因地質的不同可分為水層巖、火成岩與變質岩等。山石的質地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紋理也不相同,中國山水畫家累積數百年來觀察與剖析的綜合體驗,逐漸發展出多種皴法,用筆墨線條來表現不同紋理的山水感受。

  一)畫石:在談到各種不同的皴法之前,先淺談畫石,石是山的局部;畫石是畫山的第一步,所謂「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現出山的凹凸陰陽,畫出石塊的立體感。畫石的步驟,大致可分成鉤、皴(擦)、染、點,或再增加「提」的程序。「鉤」是用中峰或側峰畫石塊的輪廓,確定其形狀,鉤的線條可依石的特徵靈活運用。「皴」是依山石的紋理以各種線條(或點)畫出石頭的質感或立體感,也可酌情用偏鋒(筆腹)乾筆「擦」以加強其凹凸或質感量。「染」是以淡墨大筆濕畫石之暗面,待淡墨乾後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渲染,直到感覺充份為止。「點」是用濃墨或焦濃加苔點,若墨色的濃度夠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濃墨或焦墨依原有的鉤、皴再「提」一次;提的線條並非依樣重描,而要略相錯開。先以較淡的墨鉤或皴,後以濃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後較為渾厚,富有變化。

  二)雨點皴:雨點皴又稱為雨打牆頭皴,北宋范寬以此表現北方黃土高原的景致。畫時以逆筆中峰畫出垂直的短線,密如雨點。

  三)小斧劈皴:李唐的「萬壑松風」是小斧劈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如雨點皴一般,適宜表現山石剛硬的特色。用筆方向變為側鋒「聽」出,落筆時頭重尾輕。



  

  (四)大斧劈皴:從小斧劈皴演變成,整個南宋及明代浙派盛行畫大斧劈皴。畫時將筆側臥如斧之砍劈,形狀是平頭尖尾,下筆重而收筆快,最適合表現火成岩的結構。



  

  (五)披麻皴:表現江南土質山丘,五代的董源、巨然首先使用,是南宋的代表性皴法。披麻皴又可細分為長批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畫披麻皴以使用中鋒為主,線條較柔,以接近平行的線條組合。

  (六)牛毛皴:牛毛皴是元代王蒙所創,以繁密的短筆層疊,適宜表現夏季山頭的蒼潤茂密。牛毛皴源自披麻,亦以中鋒為主,渴筆淡墨,層層皴擦。

  (七)折帶皴:折帶皴是元代倪雲林所創,適宜畫平坡山石。畫折帶皴需「平寫側偃」的結組方式,先以順鋒橫向畫出,接著轉向側鋒,直落而下。

  (八)荷葉皴:荷葉皴取荷葉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現江南土質山脈,經雨水長期沖刷後,形成的景觀特色。畫荷葉皴亦以柔美的中鋒為主,具有披麻皴與解索皴的特色。



  

  (九)雲頭皴:雲頭皴最早見於北宋郭熙的「早春圖」,依雲濤的造形創出,適宜畫煙嵐重深的景致。畫雲頭皴須注意以彎曲的線條組織成,用筆圓轉富有變化。

  (十)骷髏皴: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畫中偶見空竅玲瓏如骷髏的山石。畫骷髏時應畫出惡形醜怪為佳,正如古人所揭的石之五德「丑、 漏、縐、透、瘦」,骷髏皴適合表現石灰岩地形或海濱的奇石太湖石等。

  (十一)米點皴:米芾、米友仁父子變董源的「點子皴」而成米點皴,描寫江南雲山煙雨,加上水份的渲染顯得格外秀潤。畫米點宜臥筆而點,注重濃淡交織表現,米點亦有覆蓋於披麻皴上者。

  (十二)其餘皴法:中國畫皴法的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十種皴法以外尚有馬牙皴、點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帶水皴、亂麻皴 、亂柴皴、解索皴、捲雲皴 … 等多種。

  (十三)點苔:畫山石在皴染之後,經常要經過點苔的程序,否則覺得過於光滑乾淨,苔點象徵山石上的小樹或雜草等,後來逐漸趨向寫意寫趣。北宋以前的山水畫多不點苔,南宋畫家表現江南潮濕而易生黴苔的山石,逐漸使用苔點,在元明兩代點苔最為興盛,如趙孟頫的 [立苔],王蒙的 [渴苔],倪瓚的 [橫苔],沈周的 [攢苔] 及石濤的點苔都有獨到之處,此外尚有泥金苔點,色苔點的使用。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