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影響選情 引發爭議

標籤:

【大紀元10月16日訊】(自由時報陳成良特譯)在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第一場電視辯論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高爾擺出架式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布什進行了舌戰,當時民調顯示高爾是明顯的贏家。但是隨後幾天,美國媒體不斷報導高爾在辯論中「難以忍受」的手勢、搖頭和打斷對方說話等等情況,高爾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入主白宮的機會最終在佛羅里達州重新計票中化為泡影。

今年總統大選三場辯論已經落幕,布什和凱瑞在辯論中除了言詞針鋒相對外,也藉著各種肢體動作加深選民印象。在關鍵性的第一場辯論中,布什在凱瑞批評時,不時有抿嘴、皺眉、眨眼等不耐表情,媒體事後以此大作文章,布什原本穩定領先的支持率也應聲下滑。

安南柏格公共政策中心主任凱瑟琳‧霍爾說:「這不是辯論效應,那是媒體效應。」霍爾還說:「新聞界不應該改變那些沒有看到辯論的人的意見。」在美國大選中,報紙、電視和雜誌在選舉報導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問題也出現了,它們是否會越線違規,在大選過程中成了親自上陣的運動員,而非觀察員。

「卓越新聞計畫」副主任愛米‧米契爾說,媒體在大選年的影響力向來巨大,但是現在又透過諸如網際網路的新管道加以擴展。她說:「我並不認為新聞報導能決定大選,或者新聞報導決定民眾想要了解大選的一切。但是媒體在選擇報導大選的方式上,絕對有巨大的影響力。」皮優(PEW )研究中心今年三到6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新聞報導、廣告和政論節目對選民的影響佔三十四%,候選人及其代理人對選民的影響佔三十九%,其他專家對選民的影響佔十一%。

今年,媒體的影響變得特別明顯。在共和黨代表大會於8月底舉行前,一個自稱「追求真相快艇老兵」的越戰退伍美軍組織,對凱瑞越戰期間的光榮紀錄提出質疑,儘管廣告只在三個州播出,但在媒體廣泛報導和炒作下,在幾週內這個問題主導了整個競選局勢,凱瑞的支持率應聲下降。

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導,布什在越戰期間利用家族關係,在國民兵單位找到了服役的差事,既輕鬆,又可以避免去越南打仗,將服役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這家廣播公司最終不得不公開道歉,承認支持這種說法的文件證明可能是假的。

美國新聞媒體向來以客觀、公正傳統而自豪,不過越來越多選民認為它們有黨派立場。據皮優研究中心的調查,只有三十九%選民認為媒體的報導不偏不倚,在一九八七年持這種看法的人佔六十二%。

「卓越新聞計畫」的米契爾說,民眾現在經常根據意識形態選擇收看新聞報導,其目的僅僅是證實他們已有的觀點,而不是提出質疑,或提供更加完整的看法。許多人認為,從「追求真相快艇老兵」引起的紛爭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丟臉的報導,都不是新聞界所應為。華盛頓郵報資深政治記者布魯德爾說:「我們還不知道誰將贏得2004年大選,但我們知道誰已經輸了。」他補充說:「媒體一直是遭到抨擊的。」 (取材自法新社 )

相關新聞
林重謨查封黨產 國民黨:拉抬選情 不予理會
美新選民登記人數大增
布什凱瑞終辯 聚焦內政
辯論左右選情 60年代後僅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