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發展核武? 國防部重申四不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范正祥╱台北報導〕台灣是否發展核武近來引發國際媒體矚目,國防部副部長蔡明憲昨天表示,國防部及相關單位過去二十年對核武的一貫態度是「不研發、不生產、不儲存、不使用」,政策相當明確,歡迎國際了解,願全力配合。

蔡明憲是在台灣安保協會舉辦的「亞洲安保的現狀與展望」研討會場答復媒體詢問時做以上表示。

蔡明憲指出,台灣需要「有效嚇阻」的反制武器,讓中國發動「第一擊」後須忍受很大的代價,但台灣不會研發核武。

蔡明憲強調,台灣不會發動「第一擊」,但基於「有效嚇阻、防衛固守」需求下,台灣需要「有效嚇阻」的反制武器,對此「我不方便說明,但我們已有這個準備」。如果台灣承受中國第一擊、第二擊後,中國也須「忍受很大的代價」。

至於媒體詢及有沒有國際武器裁減組織來台調查是否正發展核武及研發「五人小組」?蔡明憲則都以「不知道」回應。

〔編譯俞智敏╱法新社維也納15日電〕在台灣親民黨立法委員顧崇廉12日在立法院質詢時懷疑政府是否正進行秘密武器計畫後,美國華府智庫「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ISIS )所長大衛‧歐布萊特15日表示,美國對於台灣可能從事核子武器活動一事日益關切。

〔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台灣發展核武傳聞始終不斷,美國智庫今年年中出版的一本專書指出,台灣過去發展核武是為了對應於中國擁有核武,但如今可能是為了避免美國放棄台灣,如果台灣重啟核武計畫,仍有多項技術門檻需要跨越,但影響台灣核武的關鍵不在技術,而是政治決策。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出版的核武臨界點一書,負責撰寫台灣核武發展的作者為CSIS資深研究員Derek J.Mitchel,他認為由於中國軍力飛快躍進,台灣不安全感越來越重,也是促使重啟核武的壓力。

目前台灣儲存有低於兩公斤的鈽以及低於兩噸的鈾,至於台灣的核武研發能力到底到哪個階段,作者提出兩個說法,一種是認為台灣只需要三到四個月就能夠將核武級材料「武器化」,如果台灣認為遭到美國遺棄,可以在不超過一年的時間內重建鈽的再處理工廠,並自民用核電廠反應爐取得足夠的材料。

另一說法是,根據兩年前對台灣前中科院官員與中階工程師訪談,由於台灣終止核武計畫已久,如果要重啟,無論在人員或是設備環境上,必須經過八到十年的全力發展,才能擁有足夠的核武研發能量。

義助台灣核武計畫 張博士下場淒涼

〔記者羅添斌、許敏溶╱台北報導〕國際間對台灣是否發展核武持續關注,據曾任中科院重要職務人士透露,一九六四年中國試爆原子彈後,引起台灣當局極度恐慌,因此經特殊管道延聘一位對核武有專精研究的旅美學者來台,並由這位學者為台灣擬定全盤核武發展計畫。

據指出,這位旅美學者姓張,為兵工學校出身的優秀學人,後移居美國,當年因為愛國反共立場,一九六五年在美方默許、個人自願情形下,來台為台灣規劃國防科技發展方案及人力培訓方案,但在張憲義事件爆發後,基於事件極度敏感,美台兩國都不願此事曝光,因而斷絕對張博士的合作關係,也導致張博士失去美方教職及研究工作,下場相當淒涼。

參與多項重要尖端科技研發的前中科院材料中心主任、許樹恩在其回憶錄中,首度提及「張博士」,但基於安全考量,許樹恩稱「思量再三,還是姑隱其名為宜」。

許樹恩也為「張博士」的下場喊冤,他以「偉大的愛國者」稱呼這位「張博士」。

許樹恩說,張博士為多難的祖國設計了國防科技建設藍圖和人才培育計畫,但卻犧牲了個人一生幸福。他並引據所掌握的訊息說,一九九三年間獲知「張博士」還活在人世,但卻淪為夏威夷外島的旅遊嚮導。

目前僑居澳洲的許樹恩自稱,基於工作關係,他先後認識了兩位「張博士」,一位是偉大的愛國者,一位是叛逃的張憲義。

他形容,兩位都姓張,同是兵工校友,也同樣是核工博士,但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一人是人住在美國卻效忠祖國,為台灣擬定了核能計畫;張憲義卻是生長在台灣、效忠美國,更「摧毀了才剛砌起來的核能積木」。

曾帶領中科院發展重要武器裝備的退休重要主官透露,據他所了解,當年這位「張博士」是由蔣中正總統、蔣經國部長特別禮聘來台,在陽明山招待所住了一個星期,並針對發展核武進行了完整的建議策略,隨後也才有「桃園計畫」(中科院設立 )、「新竹計畫」(研發核武 )等具體計畫的催生。

對於許樹恩口中的愛國者「張博士」,曾經參與國內核武計畫相關人士指出,當年曾有好多位「張博士」曾參與國內核武發展計畫,叛逃到美國的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也是其中一位,他們共同為台灣核武發展貢獻心力,許樹恩口中的「張博士」應該也是其中背後默默付出的一位學者。

鍾堅︰台灣核武能力 曾是美制中手段

記者許紹軒╱專訪

國際對台灣是否發展核武展現高度興趣,清大原子科學系教授鍾堅表示,台灣發展核武的「新竹計畫」,是在美國默許下誕生的,但在關鍵時刻又摧毀台灣相關裝備,前後看似矛盾,卻有脈絡可循。

他表示,這段往事其實屬於美國對中國的制衡手段之一,一方面讓台灣擁有研製核武的能力,另一方面卻不讓台灣真的擁有核彈,就是拿來嚇阻中國不要輕舉妄動。

鍾堅說,早年核研所的核武專家,幾乎都已經離退,現有的核能科學家並無實際研發經驗,雖然大部分研發設備都還在,但若要恢復研發,政府至少還要投入數百億元,重新開始。

他認為,目前世界局勢早非兩極對抗,核武屬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台灣擁有核武對國際形象有極大負面影響,且不能保證能避免中國攻擊。

鍾堅說,如果沒有美國的默許與支持,台灣想發展核武,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新竹計畫」一開始美方的介入就很深,從培養台灣核能專家,到從加拿大半官方公司採購核子反應爐、爐心核燃料到重水,都是美國安排第三國出售,甚至分離萃取純化鈽的測試樣品都是美國所提供。

但在關鍵時刻,美國完全摧毀台灣的裝備,包括反應爐關閉,用水泥封閉可分離核武級鈽的熱室,卻又不讓台灣解散核研所,並保有核武製作藍圖,前後看似矛盾,卻有脈絡可循。

他表示,美國不樂見而且反對台灣擁有核武,從過去的歷史可以知道,在美國反對下,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若想自黑市買核彈,以台灣的國際處境只怕仍是有行無市,況且歷史的經驗也指出,即使核武強權如蘇聯,也不保證不會崩潰。

《新聞辭典》核爆原理 核分裂與核融合

能夠用來做為核彈材料的是高純度鈽二三九、鈾二三三與鈾二三五,其中鈾二三五可以從自然鈾礦提煉,其他兩種必須來自反應爐照射過的鈾二三八與釷二三二中提煉。

目前核爆方式分成核分裂與核融合兩種,前者就是俗稱的原子彈,根據理論,只要有一公斤的鈾二三五完全核分裂,一百奈秒內釋出的能量,即介於二次大戰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的威力之間,核爆當量約在十九KT(千噸級 )。

核融合形成的核爆就是氫彈,這種反應又稱為熱核反應,也是宇宙中恆星發出光與熱的方式,一公斤的氘鋰化合物可以釋出核爆的能量位七十五KT,遠超過核分裂反應五十KT核爆當量的上限。

擁有核彈,還必須有把核彈投射到敵國境內的能力,與核武相隨的「核武鐵三角」,就是戰略潛艦、戰略轟炸機與彈道飛彈三種載具,目前世界上的核武強國,大多同時具備三種投射方式,其中戰略彈道飛彈潛艦更是絕密中的絕密,由於潛艦可以無聲無息地航行到世界各海域,搭配的核子彈頭彈道飛彈可以確保第二擊能力。

核武在冷戰時期形成了嚇阻理論,台灣朝野這幾年琅琅上口的「第一擊」與「第二擊」,實際上是核子戰略的專有名詞,由於核武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核武強國必須具備如遭對方以核彈採取先制的第一擊,仍然擁有第二擊毀滅對方的能力,從而嚇阻對方不敢發動核戰。

(記者許紹軒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