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好評

胡少江﹕中國沿海地區農工荒的背後

【大紀元10月23日訊】去年以來,在廣東珠江三角洲、福建東南和浙江東南等加工製造業聚集地區開始出現農民工短缺現象。這個現象持續至今未見好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珠三角地區現有民工一千九百多萬人,缺口為二百萬人左右。其中,深圳現有民工四百二十萬萬,缺口約四十萬。缺工現象嚴重的企業主要是從事“三來一補”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又大多集中在產品競爭較激烈的制鞋、玩具製造、電子裝配、服裝加工、塑膠製品加工等行業,其中部分台資企業和中小型私營企業缺工更為嚴重。

為什麼會出現農工短缺?從表面上看,主要的原因在於工資水平過低和工作條件惡劣。中國經濟學家陳淮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在珠三角這個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農民工工資在過去的十二年間只增長了六十八元,大約百分之十左右,大大低於同期的通貨膨脹率和其他行業雇員的收入增長速度。許多民工、尤其是年輕的打工者的收入與他們的開銷相差無幾,例如,目前珠江三角地區農民工的生活成本達到每月五百元左右,而其每個月的工資只有六百到一千元。為了繼續和支援其留在家鄉的家庭,他們只能靠加班來賺取額外的收入。

不僅如此,大量存在的用工不規範和損害勞工權益的現象使得農工就業崗位越來越缺乏吸引力。一些企業勞動環境惡劣,加班時間長,不簽勞動合同,不繳社會保險。至於拖欠工資更是家常便飯。去年底,深圳市在企業工資發放情況大檢查中,發現欠薪企業六百五十多家,佔被查企業總數的四成以上,涉及員工十多萬人次,欠薪總額達一億多元。

上述現象早已存在,為什麼農工短缺現象在當前凸顯出來呢?總體來看,有三個直接原因。一是物價的上升造成農民工生活費用提高,使得農民工的生活更加困難。最近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百分之三點六。但這個數據遠遠不能表明物價上漲對農民工生活費用的影響程度。因為在低收入人群中,食物的消費在其整個消費中的比例非常高。過去月來,許多地方大米的價格幾乎上漲了一倍。副食品價格的上漲幅度也大大高於總體物價上漲的水平。正是這個因素使得農民工收入低下的狀況顯得更為突出起來。

二是農村收入有所上升,從而使得農民工外流的速度減緩。作為新政府整體農業政策的一部分,今年出臺了糧食補貼、糧種補貼、農業稅減免、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政策的落實,使得多年來徘徊不前的農民收入有所提高。

三是經濟告訴增長造成了勞動力的大量需求。也就是說,農民工短缺的問題不僅有供給方面的因素,也有需求方面的因素。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北京、天津、深圳等使用農民工較多的二十六個城市的近兩千六百多家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二零零四年企業雇用的農民工人數比二零零三年增加百分之十三。

中國是一個有著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大國,農村人口的比重不僅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也大大高於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肯定還會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當前出現的農民工短缺現像是一個短期的結構性的現象。這種結構性變動所反應出來的問題,尤其是農民工權益得不到保護,農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間人為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等問題,與其說是經濟問題,不如說是社會和政治問題。正是這些社會和政治問題將影響農村人口向城鎮的流動,妨礙農民工和他們的家庭的生活條件的改善,也將最終制約中國經濟的增長。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