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 能改變世界?

【大紀元10月4日訊】(自由時報編譯羅彥傑╱特譯)

每到10月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揭曉的時刻,總是會讓某位先前沒沒無名的仁人志士一舉成名天下知,或者是讓原本已因本身努力而小有名氣的男男女女再添高貴與尊榮。但問題在於此一國際殊榮真的會造成任何實質的影響或改變嗎?

今年的10月8日將依例在破紀錄的一百九十四名被提名者選出和平獎桂冠得主,眾多熱門人選包括國際原子能總署署長艾巴拉迪、聯合國首席武檢官員布利克斯,以及曾支持遏制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美國參議員魯加與前參議員努恩。

諾貝爾和平獎殊榮時常被用來鼓勵任何促進和平、人權或民主的努力,而且也可用來間接批評某些政府。譬如,2002年的和平獎委員會成員柏吉就說,該年把和平獎頒給美國前總統卡特,應該可被解讀成是對布什政府準備出兵攻打伊拉克的「批評」。

不過最後要問的是,這項由五位名不見經傳的挪威人所做的決定,是否真的會讓情況有所不同?專門研究諾貝爾和平獎的專家亞伯拉姆斯說:「這是個大問題。」他指出,有時候顯而易見會有影響,其他時候則很難看得出來。

諾貝爾和平獎是由因發明炸藥而致富的瑞典人諾貝爾所創辦,自一九○一年首度頒出。在過去十五次的頒獎中,許多和平努力雖受到和平獎推崇與加持,但後來卻功敗垂成,明顯取得成功者是少之又少。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秘書朗迪斯塔德說:「它(指諾貝爾和平獎 )不是能創造和平的魔術棒。它是桂冠得主的擴音器與麥克風,特別是那些知名度較低的人士。它只是一個敲門磚。」

一九九四年獲獎的中東和平進程及1998年的北愛爾蘭謀和努力,如今都支離破碎。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在一九八九年獲獎的十五年後,現在仍顛沛流離。一九九二年得獎的瓜地馬拉籍原住民曼朱女士,自從被指控其自傳不實後,就逐漸隱姓埋名。

然而,卡特卻宣稱此獎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大多數的工作是服務最窮、最不為人知且最需要幫助的人,而和平獎給他們帶來了極需的能見度。朗迪斯塔德說,最近成功的例子發生在東帝汶與南非。一九九六年和平獎頒給東帝汶獨立與民主鬥士貝羅,而東帝汶三年後如願獨立。而南非因廢除種族隔離政策更是使數人得獎,包括一九六○年的「非洲民族議會」領袖盧圖立,一九八四年的南非黑人大主教屠圖,以及一九九四年的非洲民族議會領袖曼德拉與當時的白人總統戴克拉克。(取材自美聯社 )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亞洲華爾街社論:中國的諾貝爾和平獎—蔣彥永
第二屆民主太平洋大會明起在台北舉行三天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痛斥中國飛彈 籲國際挺台
呂秀蓮:期盼戰爭不要在本世紀重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