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批中國媒體報導災難太晚太簡

標籤:

【大紀元11月29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海濤香港報導)香港媒體刊登文章,批評中國大陸媒體報導災難新聞缺乏人道關懷。 星期一的大公報發表署名胡逢瑛和吳非的文章,批評中國大陸的電視災難新聞報導缺乏人道關懷。11月21日(上個星期天)上午八點東航客機在包頭失事,機上乘客機組人員以及兩名地面人員共55人死亡。

*對民眾關心議題缺乏關懷*

文章說,直到當天晚上的新聞節目,中央電視台才進行了簡短的報導,顯示“電視台缺乏對民眾的人道關懷。”

文章說:中國有12億電視收視人口,3、4億收視用戶。而中央電視台播報員只是按照新華社通稿簡單報了幾句,屏幕上只出現幾個領導人組成的調查小組和打撈者工作的簡短畫面,讓人感到電視台在“災難性新聞中缺乏對民眾關心議題的人道關懷報導”。

另外,有關政府領導也沒有親自出面向全國觀眾說明事故的緣由,這等於“拉遠了官員與民眾之間的溝通距離”,顯示政府危機處理的新聞機制也是相對滯後的。

*一人死難,百人震撼*

新華網援引包頭第六醫院院長張捷的話說,據專業統計,重大災難中一個死難者會帶來近100個人的情緒波動。依此來推算,包頭空難死亡者50多人,應該有五千人受到影響。

其實,北京廣播學院的韓曙、宋曉磊在2004年第二期的中國《西部電視雜誌》發表文章說,在報導災難新聞時,電視要更注意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精神,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聞理念,關注災難中生命個體尤其是困難民眾的生存狀態,對於受害的人給予尊重和同情,弘揚人間真情。

*護官護商輕民眾*

身為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和博士的胡逢瑛和吳非在大公報發表文章說,令人擔憂的是,媒體人經常會擔心大量災難性報導是否會造成政府形象的損害或是影響民航的信譽。

文章說,問題在於“災難性報導本身就是負面的,報導數量的多少並不會減少人們心中的陰雲。這種站在政府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考量而非站在服務民眾角度的出發點是多此一舉的”。

文章說,在東航空難後,新華社的報導雖然面面都提到,但卻“件件都不詳盡”。文章說:“這樣的隔靴搔痒的簡短報導,只能讓受眾產生這樣的感受:就是媒體都有在報導,政府也有在處理,但是受眾卻無法進一步了解整個事件的各種信息。”

*香港報導快而詳*

東方航空公司的客機是11月21號上午八點在包頭失事的,而香港的粵語[重點新聞台]從中午開始就不斷加以報導,首先報導了死亡人數,還報導了包頭消防隊長的畫面和聲音,證實現場沒有發現生還者,比中國內地的報導提前了好幾個小時。

不久前,在河南中牟縣發生的大規模民族械鬥事件,造成許多傷亡,但是,當局硬是把事情壓了下來,在中國的各種媒體上,幾乎看不到任何相關的報導。即便有所報導,也都說是一般民眾械鬥,沒有一點民族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京拒證實法國公司奪得京滬高鐵項目消息
【投書】剷除黑惡勢力  把公正還於民
《神雕》破坏文化遺產 李進要狀告張紀中
【新唐人熱點互動】新科007 誰與爭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