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好評

董剛:胡錦濤未來十年的政治維新

【大紀元12月30日訊】胡錦濤當政1年有奇,年來的種種政策表明,胡錦濤是維新派,並非革命黨。未來10年,他將強力整治吏治,可能推動基層民主改革,同時他也會繼續維護共產黨的統治地位,中央權利結構的改革希望渺茫。

胡錦濤任內的一個中心任務就是保持國內政治穩定,建立「和諧社會」。所謂建立「和諧社會」就是要控制兩極分化,降低階層對立,減少國內矛盾。胡錦濤接手的是一個火藥桶般的中國,處處都可能爆炸。官吏腐敗儼然已經成為火藥桶的引線,保持政治穩定的重要措施就是整頓官員。胡錦濤當政以來吏治整頓的力度明顯加重。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中國官場先後颳起了所謂問責風暴、審計風暴。在年初的問責風暴中,先後多名高官的引咎辭職引起社會的關注,比如吉林市長剛占標、北京密雲縣長張文、浙江海寧市長張仁貴和江蘇國土資源廳副廳長王明詳,中石油總經理馬富才,川化集團總裁謝木喜等。審計風暴是中央進行官員整頓的另一項重要舉措。從去年開始的審計檢查發現了大量問題,從6月到9月先後有600多人受到了追究。比如,長江防洪工程的弄虛作假問題、各省市基礎教育資金被私分的問題、雲南大姚地震救災款被滯留等重點問題得到整改。最近中央又進一步批准了對軍隊進行審計。雖然風風火火的問責風暴、審計風暴在集權體制下不過是熱鬧一場,暴露的問題也不一定能夠得到糾正,但是這畢竟表明中央已經加強了政府監督力度。同時,小道消息傳出胡錦濤曾兩次在中央政治局討論官員財產公開化,但是他遇到了相當的阻力。相信在胡錦濤的這10年,中央政府會繼續出臺種種措施,腐敗問題會逐漸減少,社會矛盾會有所降低。

為了鞏固共產黨的合法性,胡錦濤不得不推進基層民主改革。所謂問責、審計花樣不可謂不多,但是依靠執政黨的良心監督自己最終是無法實現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日益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桎梏,公眾在要求更多的自由和權利,呼喚公正、平等和安全的社會。公眾的呼聲就是社會民主改革的最基本推動力量。迫於壓力,執政黨不得不逐步釋放社會的自由空間。放鬆集權加強社會民主的一個措施就是基層幹部直選。11月號的《半月談》報導了今年4月在雲南石屏縣推行的鄉鎮長選舉改革實驗,7個鄉鎮的鄉鎮長均由選民直選產生。這是繼98年四川步雲鄉在全國首次進行直選實驗6年以來的第1次。這一基層直選實驗無異於開啟了封凍的政治禁區,反映了中央在進一步探索實現鄉鎮一級幹部直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國名義上已經實現了村級和社區幹部直選。而鄉鎮作為最基層政府,其官員的直選對控制腐敗,推動中國法律化和民主化的進程都有實質意義。相信這次基層幹部直選暗示著胡錦濤會推動基層政府的民主改革。

胡錦濤在任期間仍然不會去觸碰中央權利結構的改革。這一改革的標誌是憲法賦予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最高權利得到尊重和恢復,人大徹底從行政部門獨立而出,對政府和法院行使監督職能。在未來10年,中國社會的主題仍然是經濟發展,經濟秩序從紊亂走向有序,此間社會仍然沒有穩定的經濟環境進行平穩的政治改革。社會力量的政治呼聲在紛亂的經濟秩序中難以突顯,行政部門仍然不會讓權給社會力量逐漸融入的議會。其次,以胡錦濤為首的這界政府仍然脫胎於鄧小平和江澤民的衣缽,目睹了前蘇聯的巨變或鎮壓了89年的學生運動,多數是民主改革的反對派。胡錦濤雖然展現出了開明的形像,據說他也明確表示不會為89學運翻案,這樣就不要指望他有更大的動作了。

胡錦濤在上任伊始就提出提高共產黨的執政能力。這再次印證了他是康有為一樣的維新派,會努力挽黨國大廈之將傾;而不是孫中山那樣的革命黨,10次起義推翻清王朝。歷史對胡錦濤在國內政治方面的評價很可能是:社會矛盾得到緩和,基層政治改革取得成效,中央權利結構沒有變化。(2004.12.11)

--轉載自《民主論壇》網站(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