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中國工業「由輕返重」是福是禍?

陳勁松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2月8日訊】2003年,中國重工業增長超過輕工業4個百分點,有人爲中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而興奮。一些專家卻對中國工業“由輕返重”,感到憂心忡忡。

回顧文革結束時,中國“撥亂反正”,說到經濟議題,少不了要提到“重工業比例過大”、“積累大於消費”等“老大難”問題,實際上,那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通病。這一通病,源于蘇聯。

犧牲農業,發展工業;忽視輕工業,偏重重工業;犧牲服務業,扶持重工業;輕消費,重積累;等等,都是史達林一手炮製的“國策”,毛澤東全盤照搬而已。“頭重腳輕”,成爲“社會主義國家”特有的經濟模式。這一模式的企圖在於:至少在工業化方面,儘快趕超英美;窮兵黷武,加速發展重武器。在一定程度上,這一企圖得以實現,蘇聯成爲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軍事超級大國。中國也一步跨入擁有核武器的五大國家行列。

然而,蘇聯、中國的這一發展模式,以保持超低的人民生活水平爲代價,在以軍工爲主的重工業發展的同時,人民陷入赤貧,乃至饑荒;英美的重工業中,許多都是民生産業,人民生活水平與工業水平相當,處於既發展、又享受的理想社會。

於是,中國“改革開放”一開始,調整三大産業,就成爲執政當局“重中之重”的目標。在1978至2000的二十餘年間,中國輕工業與服務業的發展,一直高於重工業的發展,三大産業的比例,逐漸趨於協調。許多軍工企業,也開始“軍轉民”,轉向民生産業和市場化經營。然而,自2000年開始,尤其2003年以來,重工業比重突然又重新加劇,目前,中國工業産值中,重工業比重已超過三分之二,而且,這一比重,繼續呈上升趨勢。

工業化,城市化,中國成爲“世界工廠”,都只能算得上是中國重工業增加的局部因素。中國重工業急劇膨脹、整個工業“由輕返重”,真正的幕後推手,卻是各級各地官員,他們爲了樹“政績”,撈油水,一窩蜂地趕時髦、上專案,尤其上“大專案”、“超大專案”。比如,汽車專案。中國貧富嚴重分化,能買車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加之地少人多,車道和車位非常緊張,汽車、尤其私家車的銷路,必然十分有限。然而,汽車工業,在各地達到泛濫的程度。經過幾年“汽車熱”,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正使中國汽車工業墜向低谷。今年以來,汽車銷量、産量節節下滑,月平均下降10%;10月份,中國最大的汽車交易市場—-北京亞運村車市,銷量比去年同期猛跌了50%。

汽車工業的沈浮,僅僅是冰山之一角。中國重工業比例攀高,無疑使中國經濟又回復到二十多年前的畸形與病態。聯繫到中國能源資源的空前短缺,中國重工業,包括汽車、鋼鐵、機械、石化、有色金屬、建築材料等産業的爆炸式增長,對中國經濟,構成擴張與短缺的惡性循環,必釀成災難性的後果。這也正是一些專家的憂慮所在。

中國官員以“中國進入重化工業”而喜形於色,殊不知,日本早在1955年就進入重化工業的高度加工階段,並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産業過渡。僅從工業結構看,中國僅相當於日本40年前的水平。以“世界工廠”自況的中國,目前,其製造業年産值爲3825億美元,日本製造業年産值卻高達9111億美元,是中國的2.4倍。

中日兩國同屬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但中國單位能源産值0.7美元,甚至低於印度等許多發展中國家;日本單位能源産值高達10.5美元,居世界之冠。同樣的資源能源,日本人竟創造出比中國人高出15倍的産值!日本從戰爭廢墟,走向世界第二號經濟強國,用了二十年時間;中國“改革開放”已經二十五年,仍然徘徊在發展中國家行列。經濟總量才僅占世界經濟總量4%的中國,其石油消費量就已經達到世界第二。無怪乎,全世界都擔心:中國的粗放式增長,會不會導致全球資源枯竭?

在全球500強企業中,連中國企業的影子都沒有;日本與美國企業則在其中平分秋色,日本企業甚至包攬了世界500強中的前4名。如此盛景,對中國企業來說,將不知是哪年哪月的夢?

然而,日本的經濟奇迹,以效率爲核心;中國經濟,則是“高投入,高消費,低産出,低效益”的浪費式增長之典型。如此情形下,中國盲目發展重工業,幻想建立日本式的大企業,實屬東施效顰,邯鄲學步。到頭來,不僅比例失調,資源失控,恐怕連追趕的本錢,都要喪失殆盡。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陳勁松:中國經濟——買辦經濟
陳勁松﹕中國能源危機深重 出路渺茫
陳勁松:法國總統的「中國情結」
陳勁松:中俄首腦會 中方吃大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