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人物】連震黎的攝影生涯

從報導文學到五花八門的媒體世界

人氣: 6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柏年台灣報導)連震黎本是一位忠於以影像記錄、報導弱勢與邊緣的攝影記者。懷抱著這樣的理想,他是如何轉任到娛樂雜誌的霸主--時報週刊,並且在消沉職場之際,尋到柳暗花明的轉折點?……
  
*內向自閉的童年時光

  連震黎的身形高碩頤長,約有一百九十公分。走入攝影這一行與他的家學頗有些關聯。連父是一位國小自然科學老師,當時就運用攝影技巧製作多媒體教材,並與師大教授、視聽館合作,在製作與美學上表現卓越,甚至獲當時第一大報中央日報延請攝影記者,但都被以教育為職志的連父婉拒。連震黎在耳濡目染下,三、四歲的稚齡就進入暗房,幫忙調配藥水、洗照片等等工作,到十幾歲時已經可以自己翻拍相片,無形中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

  也許具有藝術天份者的心靈特別纖細,無法忍受外界的喧擾。連震黎描述自己小時候非常的內向、自閉。往往沉浸在偵探怪盜小說的世界裡,一讀就是好幾個小時,因為愛做白日夢而不喜言語,在小學一、二年級時還被老師懷疑為有智力障礙。連震黎說他從小就感覺自己與他人、與團體有一種無法打破的隔閡,這種間隔牢不可摧,無法調和,但善良的本心又知道要與人為善,以致於他常常感到自己內心分裂為「兩個我」:一個我漠然不動、冷眼旁觀世人;一個我則能言善道、富表演天才,如變色龍一般在人群間遊走。此後在他的人生旅程中,這兩個我時而牴觸,時而並容,交織成連震黎生命中的基本衝突與動力的來源。

*在攝影中尋求寄託

  雖然早年對攝影技術已然嫻熟在心,但是就讀淡江德文系的連震黎真正心繫攝影,開始全心投入,是在他大學三年級。彼時由於徬徨出國唸書與否,心情苦悶之下,兒時習得的攝影技巧竟在此成為心靈唯一的寄託。偶然中他被同學拖著選修了一門攝影課,此後為拍攝作品廢寢忘食。不論颳風下雨、山邊水涯,都可見到他出外取景的身影。狂熱下,連震黎又將自己的宿舍改為暗房,鎮日在刺鼻的有毒藥水中忘我地反覆沖印、檢選照片,約有一年之久。豈知這樣無心插柳的結果,竟使他在台灣大專盃攝影比賽中一鳴驚人,獲得第一名的殊榮。當校方通知他領獎時,他才曉得原來自己的作品獲得外界如此的肯定。當兵時連震黎幾番深思,終於決定以此為發展方向。他感覺童年時對於攝影,點點滴滴記憶與學習,就像絲絲縷縷的綿絮一般,從父親延續到他的身上,而這些棉絮在大學時終於捻成了一條堅實的繩索,成為他在生命浮蕩飄搖時重要的支撐。

  大學時候的連震黎受《人間月刊》影響甚深。當時由陳映真主編,以台灣中下階層,弱勢團體代言人自居,提倡良知、人文關懷、圖文並茂的報導攝影雜誌,是他心嚮往之的方向。初期他所拍攝的作品中有許多外勞、貧苦群眾,或是原住民的工作情景。雖堪稱真實寫照,但色調不免偏於孤高淒苦。連震黎說自己會走上攝影這條路,其實也是因為他知道在心底深處,他不易妥協的個性難以與人共處;而攝影性質單純,正好符合他喜好自由、不受拘束的個性。於是當完兵以後,連震黎就意興風發地邁向攝影之路。

*顛峰後的困境

  退伍以後,連震黎進入攝影界知名的公司--第五階專業沖印店,放下身段擔任學徒一年。這個專業的工作環境使他接觸到許多攝影名家的作品,細節技術日見嚴謹純青,作品參展得獎,日後也順利展開夢想已久的攝影記者工作。豈料不到短短幾年,連震黎即對攝影工作出現了疲態,甚至有轉換跑道的念頭出現。

  媒體短視逐利的基本性質,本就與連震黎成為報導清流的初衷背道而馳。他提到在幾家政論性雜誌的工作期間,對政治人物猶如泡沫般的興起與消失、戴著面具的宣傳手法,以及虛偽矯情的拍攝方式,從空虛感到厭倦,終至麻木而機械。而在娛樂界中更是嚴重,使連震黎對於攝影的信念漸漸崩潰。為了符合娛樂圈的性質,連震黎必須隱藏他內在的一面,於是在空虛中他縱情追求更精緻高檔的攝影機型、流連經典難求的車款,益發追隨同好,想以遊樂擺脫工作的不快。攝影不再成為他情感的寄託,反而變成生命的重擔。而此時他又已經成家,妻子患有囊腫且將要臨盆,連震黎形容當初本是維繫他生命、承擔壓力與感覺自由的繩索,如今卻在他身上越縛越厚,已經使他快要喘不過氣來了。

*奇蹟的發生

  連震黎的太太張淑華,本是張老師月刊的執行主編。由於數年前的車禍使她有筋骨酸痛的問題,而懷孕後的胸部纖維性囊腫益形惡化、疼痛,使得她為將能否順利哺乳的問題隱隱憂懼。豈知就在女兒臨盆的那一天,小學老友謝月亮偕同先生彭士文一同造訪,贈送《轉法輪》一本。而這個愁雲慘霧的家庭就此撥雲見日,有了奇蹟式的逆轉。  淑華本因照顧嬰兒繁忙而無暇閱讀,但是當她翻開書時就有非常祥和的感覺,使得她在緊張而疲累的一天過後,常常挑燈半夜靜讀,不忍釋手,就如此緩慢但不間斷地讀了下去。怎知還未讀到一半,一日起床,原來左胸腫大的纖維性囊腫就在一夜之間消失無蹤。在持續學、煉功以後,舊創與酸痛不藥而癒,育兒也不再那麼緊張,身心靈都輕快許多。即使如此,連震黎仍無心修煉,也不願將妻子的康復與煉法輪功做連結。實事求是、眼見為憑的觀念根植,讓連震黎仍舊對法輪功抱著遲疑、事不關己的態度。兩年半後,才懷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去上法輪功九天學法煉功班。不料聽法時平和愉快,學功時也清楚感受法輪在體內旋轉,使他漸漸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更不可思議的是次日一醒,連震黎就見到七彩奪目、色彩變換的法輪在空中旋轉,持續有數分鐘之久。他告訴妻子「法輪大法一切都是真的!」聲音哽咽,淚眼撲簌,此後,他的生命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更為圓融自在的生命境界

  修煉以後,連震黎原本霸道、傲氣、尖銳的個性,逐漸轉為圓融禮讓。以前在搶鏡頭時會一馬當先地架開雙肘、不讓別人取景的他,如今變得沉穩且能照顧後來的記者有個位置,一起完成工作。母親也感覺他「脾氣沒那麼躁了」,沒有那麼兇、比較可以聽進別人的話。連震黎笑說自己改了闖紅燈、超車的習慣。這不僅是因為會違規罰款,也是因為他瞭解要真心為別人著想的緣故。而他也因此驚險地躲過了好幾場可怕的車禍。

   步入修煉,使連震黎工作起來更勝任愉快。以前在辦公室呆兩三個小時就走人的他,如今會待命支援,主動清掃雜物、幫助其他同事完善工作。也不再機械式的了事,而能體諒拍攝者的感受,可以善意的理解人。最神奇的是他的感受更加細膩了。以往用閃光燈拍攝,要控制難以察覺的光線落點,常要耗費一兩個小時,如今他在閃光燈中,卻能清楚看到閃光燈落在物體的方向,找角度更加容易,半個小時就完成了,工作起來迅速且事半功倍。

  妻子張淑華欣慰地說如今的連震黎在慢慢脫去了一件件虛浮冷漠的外衣,願意讓先天的善良如實流露。原本總是與人有著不可消弭的隔閡,不知不覺中自然打破了,走入修煉的連震黎,心境越來越平和寬容。在五花八門的媒體世界中,有一個清醒的定位,有一份瞭然的舒緩,對良知、對社會負責,工作與角色不再有迷亂匱乏的感受。

  攝影,在連震黎的心中,似乎又還原它自由的清新面貌。 @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