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眾視英語為毒瘤?

標籤:

【大紀元2月20日訊】亞洲時報垚遠2月20日報導, 中國英語熱方興未艾,連在美國NBA發展的中國籃球明星姚明也將學習英語視為第一要務。近日,一篇名為“中國英語考試毒瘤”的文章2003年年底出現並立即成為國內各大網站論壇的熱門話題,熱度更持續至今,一時共鳴者甚眾。輿論焦點集中於中國現行英語考試制度,民眾指責“英語教學,特別是考試制度誤國誤民,英語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巨大毒瘤”。

這篇盛傳一時的文章就“為什麼要說英語已經成為毒瘤”有此說法:中國目前的人才培養和選拔制度。該文認為,在現今中國職場,既不管你的專業能力,也不問對提高工作的業績有多大幫助,如果你學不好英語,只有兩個字:“沒門”!該文作者稱:由於無知的“共識”,英語在大學中被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該文章一出,立即引起廣泛回應,深有同感者顯然大有人在,類似的跟貼比比皆是:“中國教育體制過於僵化,什麼事情都是一刀切,搞運動搞習慣了,簡單化,追求大一統,丟棄了“實事求是”的原則。

又有網民回應指:全民學英語,只不過又一個“全民煉鋼鐵”的又一姊妹篇而已!這是一種盲目的行為。”

此外,有人認為:“一個美國的農民用約900個左右的英文單詞就足以應付他日常的生活。英語只是一種語言,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如果非要考證考級的,那就沒什麼意思了。”

由於近年百姓都花費不少在提升英語水平,甚至有人認為“英語考試已經形成一個年達幾百億的產業,可以與三峽工程相抗衡”。

事實上,近年中國社會對英語需求的殷切,也反映在百姓對大學英語教學水平的不滿上;有調查顯示:在中國各大高校中,竟有高達70%的教師對大學英語教學不滿意。

南開大學哲學系教師朱魯子轉貼時指出,中國人學習英語已經背離了學習的初衷,是為學習而學習。他指出,由於英語學習的升溫,一些人開始在人才培養和選拔上設置層層英語考試的障礙,現在英語考試已經完全變成了一種利益集團的賺錢工具。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深受其害,浪費大量的時間,荒廢正常的學業,使整個中國的教育質量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使國家每年數以百億的巨大財富打水漂,真是禍國殃民。

四川外語學院國際法商學院院長嚴忠志教授在接受《21世紀人才報》專訪時就表示,“不管批判不批判,作為人才培養的標準,掌握一門比較好的外語本身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現行的考試和教育制度,我認為這是中國教育的一個失敗。”

有關英語考試的爭議最近不斷升溫,甚至有人提出取消現行四六級考試制度,但討論歸討論,英語熱潮繼續升級。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劉潤清教授2003年 12月27日明確提出了“取消現行的四、六級考試制度”的觀點。同一天,冬季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如期舉行,全國415萬考生參加。

劉潤清教授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目前形成了單一、刻板的教學模式。“他們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應付英語四、六級的考試,從而影響了專業知識學習。原因很簡單,專業學得再好,英語沒過級就畢不了業。這是不正常的。” “根源出在教學大綱上。” 他認為,大學英語課程改革要取得成功關鍵就是取消現行的四六級考試制度,而且迫在眉睫!應採取與新內容吻合的新測試手段取代現行考試制度。

儘管民間聲音對目前的中國英語教育及考試制度表示了強烈不滿應予廢止,而中國不少教學專家也認為改革關鍵是取消四六級考試,不過中國教育部就表示暫時不會取消四六級考試,有評論就認為教育部此舉顯然是基於品牌優勢的考慮。

不過面對民間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對聲潮,中國教育部已經不能置若罔聞,改革已是勢在必行。

中國教育部宣佈將於2004年2月對四、六級考試進行改革,將從三個方面對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進行重大改革:修改現有的教學大綱,將原來的以閱讀理解為主轉變到現在的以聽說為主;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將現在的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模式,轉變為以電腦、網路、教學軟體、課堂綜合應用為主的個性化和主動式的教學模式;改革評價系統和四級、六級考試辦法,將原來的以評價語法、閱讀理解為主轉變為以聽懂為主、以實用為主,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實用能力。 

教育部上2月9日公佈了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要求學校不得以學生的英語讀寫譯考試成績來代替或平衡聽說成績,並要保證英語在本科總學分中佔10%。但無論如何,關於英語考試的爭論,似乎不會在一時間平息下來,而社會重視英語的風氣,也在隨著中國加入世貿而升溫。(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五專轉學考 榜首沒上第一志願
中國出國留學總數超過七十萬人
2030年 挪威女大學生將是男性的近兩倍
中國自學考試學歷獲二十多國承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