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的藏族服飾(中)

人氣 5
標籤:

  藏族的飾品

首飾的概念在漢文化中一般是作為人體和服裝的「點綴」,而在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四字更為貼切。

各類首飾與其掛件遍佈全身。頭上佩的簪子、發卡、骨環、玉磐、發珠飾鏈及各類耳環等;胸前戴的項璉、珠飾、托架(遠古金屬聖物)、嘎烏等各類護身飾件;腰上系的圖紋腰帶、金屬腰帶、懸掛的火鐮、腰包、奶勾、藏刀、海貝、小鈴等一大批精美飾件;手上戴的各類戒指手鐲;背後披掛的氆氌五彩飾帶,以及各類金銀珠寶。

這些首飾掛件均為西藏民間工匠以手工精製而成,尤其對金銀珠寶的選料和製作頗有獨到之處。

如藏東德格的金屬工藝,對金銀的加工處理和藏刀的圖紋鏤刻上,在整個藏區有很高的聲譽。

以裝飾為目的的首飾、掛件,藏族十分看中其藝術性與文化性,並十分善於將生活中的動物、植物以及理想中的吉祥物衍變為圖紋在首飾中出現,並隨著社會的發展,有的圖紋已成為社會各階層與職業範圍的標識,更為突出的是宗教文化給予圖紋的強烈影響,以及藏民族對首飾掛件所賦予的宗教觀念。

如宗教文化中「噴焰三寶」、「十項自在」、「雙鹿法輪」、「鵬鳥」、「水龍」和眾多的宗教符號,均以各種形式給予採納、應用。苯教推崇的數字「九」已成為珠寶圖紋的最吉祥數字。藏族對綠松石的喜好和廣泛應用,不僅因其艷麗,據說還是神的賜予。

西藏傳統首飾的表現形式,取決於藏民族的思想觀念、社會形態,以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尤其是傳統的遊牧生活,更需要將全家,甚至幾代人所積累的財產轉化為珠寶首飾滿身披掛,而四處搬遷去尋找水草豐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

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掛的不僅是服裝飾件,而且是一筆巨大的財產,顯示的不僅是美,而且象徵著豪華與富有。

  藏裝的等級觀念

藏族服飾作為社會文化範疇,它必然受到等級觀念的影響。

自西藏古代各部族中私有制明顯出現之後,不同經濟地位的人們在服飾上就有所體現。這個時期的「雍布拉康」壁畫和雕刻中,繪有聶墀讚普讓人反抬在肩上,從天上下來的情景。目前雖未見其畫,但從抬人的記述中,可以推想到他們的服飾肯定是有差異的。

當時雅礱部落首領囊日論讚之子松讚干布完成了建立統一政權的歷史使命。

松讚干布從雅礱地區往邏些(拉薩)後,確定了文武官職和相應的儀仗制度,任命了各級論、尚(論、尚是吐蕃王朝執政貴族的官職)。

因此,各級論、尚的服飾必然要體現出森嚴的等級差別,其表現比吐蕃王朝形成之時更為明顯。

元朝時期又分封原來各地方僧俗首領為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萬戶、千戶等職別,並規定其品級,不同品級的官員穿以不同花飾的藏袍,戴以不同頂珠的帽冠,如「寸扎花爾白瑪」(蓮紋緞蒙袍)這種四品官和官服名稱至今還保留著元朝的叫法。

  貴族藏袍與民間藏袍在結構上沒有本質區別,主要體現在質地高低、花紋講究與否上,從質地花紋上看有:蟒緞袍,此袍用黃、紅、藍、綠、白、紫等色緞作基調,上面有龍、水、魚、雲、山紋樣。

四品以上官員在朝見讚普、達賴和法王時或重大節日及舉行禮儀時才穿用。寸扎白瑪加嘉袍(蓮鳳花緞袍)和寸扎花爾白瑪袍是四品以上官員過年過節時穿用。

另外還有團花綿緞袍、「曲巾」袍等等,都是拉薩、日喀則等城市高級貴族的珍貴藏袍。貴夫人、小姐的藏袍主要式樣有兩種,即曲巴普美(無袖袍)和曲巴普越(有袖袍),都系用各種各樣的起花緞製成。

歷史上冠型(帽子的形式)是代表一個人的身世、地位、學識和財產多少等情況的標誌,藏族也是如此。

官品的主要標誌表現在「江達」(圓冠)上的帽頂飾品。一品官飾以「母弟」(珍珠),二品官飾以「帕朗」(寶石)。三品官飾以「求人」(珊瑚),四品官飾以「友」(綠松石)。貴夫人的頭飾沒有法制上的等級劃分,但有習慣上的區別。

如前後藏世襲貴族夫人頭戴的卜柱,叫「母弟卜柱」(珍珠卜柱),這樣的髮飾一般貴夫人是不能戴的。一般貴夫人(包括大商人的夫人)只能戴「求入卜柱」(珊瑚卜柱)。

至於「阿龍」(大耳墜)、「考烏」(胸佩佛盒)以及珍貴的項鏈,一般婦女都可以戴,只不過因財力不同只在質地上有差異而已。

官吏、貴族的管家、隨從、傭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舉行禮儀時要戴「索夏」(平頂圍穗蒙古帽)。還有一種叫「夏木包多」的餅形帽,貴族平時戴用,管家或「根布」(鄉長之類的人物)也常戴。

  總之,藏族服飾不僅是風俗學的研究對象,也是研究階級社會的重要考證。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民俗民風:藏族熱巴舞
藏族人傳統肉類飲食習慣 轉向多元化
藏僧抗議反全球化會議不公
王力雄:武器消滅不了仇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