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阿里與前任米盧的差異

標籤:

【大紀元2月24日訊】2004年2月18日,由荷蘭人阿里.哈恩帶領的中國國家隊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拉開了中國第8次衝擊世界盃的序幕,同樣就在2001年4月22日的西安朱雀體育場,由阿里.哈恩的前任米盧.蒂諾維奇帶領的中國國家隊也邁出了第7次衝擊世界盃征程的第一步,四年一輪迴,中國隊又重新從四年前的那個起點上路。從2003年1月15日荷蘭人上任的那一天開始,人們就會不由自主的將阿里.哈恩與米盧做比較。
工作態度:嚴肅與輕鬆
  一支球隊的技戰術打法和人員選配最根本地體現了主教練的思想,阿里同米盧的區別顯而易見。阿里的認真與米盧的狡猾形成鮮明對照,這一點同對待比賽、記者的態度便可見一斑,儘管比賽都是以力求勝利為終極目標,但兩人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阿里是以競技賽事的嚴謹態度來對待比賽的,而米盧則是將比賽當成了一種輕鬆的遊戲項目,每次提到米盧對待記者的態度,每每讓人浮想聯翩,而阿里則完全將對待記者作為自己工作的一部份。
用人方面:全面與技術
  對待挑選球員的態度上,從數量上阿里與米盧都採用「廣撒網,多撈魚」的態度。自從2002年12月,荷蘭人阿里.哈恩上任以來,中國國家隊共召集了五期集訓,在這期間阿里不斷挑選「新人」入隊,前後共有43名球員被徵召入選了國家隊,而米盧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米盧接手中國隊到衝擊世界盃成功,共有59人被徵召進入了米家軍。當然這一點可以理解,畢竟對於每一個外籍教練而言,初到中國對球員的陌生感只有讓其入隊比賽後,才會產生「親身」感受,當然最初選人的偏差也不可避免。儘管在選人的數量上兩人相差不大,但兩名主教練的選人風格上卻截然不同。
  雖然阿里與米盧都身為歐洲人,但兩人的執教風格卻並不相同,而這一點直接決定了兩人在選人上的差異。阿里徵召的球員多偏向於全能型選手,不但能打多個位置,並且需要能攻善守,他更多的是先確立打法再利用這種打法去尋找適合打法的球員,因此他不允許球員游離於戰術體系之外,也不會根據球員的特點而去改變戰術,這一點從阿里挑選的中場球員便可見一斑。而曾經執教過墨西哥、哥斯達黎加、美國和尼日利亞的米盧則更喜歡技術型球員,他允許球員有缺點,但不允許球員沒特點。
  對於後防球員,阿里-哈恩與米盧則相差不大,尤其是邊後衛方面,不但要求有進攻意識,並且控球技術必須有特長。在對前鋒的要求上,阿里與米盧的差別可以說很大,阿里要求前鋒的任務就是進球,他們甚至可以不逼搶,而米盧時期的前鋒線往往進球任務要相對輕鬆,在前場拼搶扯動也是前鋒球員的任務之一,因為前腰球員的存在減輕了他們的重擔。
  另外,由於兩名外籍主教練對中國球員都缺乏認識,因此對於某些有實力而訓練一般的「比賽型」選手往往都經過了先棄之不用,而最終不得不用的曲線,而事實證明這樣的選手往往在比賽中能夠挽救球隊,同時也挽救主教練本人,這一方面相信在中科之戰由老將郝海東打入唯一進球後會進一步被主教練認可。
技戰術:清晰與模糊
  同樣,認真嚴謹的阿里在技戰術方面的態度與「吊兒郎當」的米盧有很大的不同,當年米盧對戰術思想的含糊其辭曾經是媒體炮轟的對象,米盧賭博加即興式的經驗型足球屢屢被人們用運氣好而形容,而阿里從上任伊始便拿出一整套詳盡的戰術思路體系。荷蘭人生在骨子裡的進攻意識也被阿里很好的移植到了中國隊身上。
  米盧時期的「4-4-1-1」陣型並不適合阿里,但中國隊之所以現在仍舊沿用變形的「4-4-2」陣型,完全是因為中國球員無法在「3-5-2」陣型中發揮出自己的特點或者說無法發揮出這個陣型的「攻效」而讓阿里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
  在東亞四強賽中首戰與日本隊時「3-5-2」陣型的碰壁使得阿里又重新走回到了「4-4-2」的老路上去。當初米盧也並非沒有使用過「3-5-2」陣型,當時在2002年5月25日世界盃前與葡萄牙隊的熱身賽中,米盧也使用過,但他的目的卻不是改變陣型,而是為了在世界盃中與強隊迎戰時做的預防準備。
  說到戰術,中場是最有特點。如果說米盧曾為中場的平行站位還是菱形站位問題困擾的話,現任主教練阿里則完全沒有這個苦惱。中場的「全才」們只要在中場積極跑動積極拼搶位置則完全不是問題,但由於拼搶型中場在技術方面的欠缺,中前場脫節現象便不可避免,這一點在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首場與科威特的比賽中已經有所暴露,原因就在於不設前腰球員而中場球員大多屬於拼搶型有直接關係,因此中科之戰中,往往出現前鋒線技術和速度出眾的郝海東位置回撤很深,而中場球員卻不見蹤影的場面。
  而米盧當初在中場無論是邊後衛還是突前中衛都喜歡使用技術型球員,中場只有李鐵一名「拼搶型」的防守球員,之所以如此,同前鋒線喜歡使用跑動積極和善於拼搶的楊晨有一定的關係,而眾所周知,漢家軍的兩位鋒線殺手郝海東和張玉寧都屬於體力困難型選手,讓其蓄力全力投入進攻是他們的主要任務。
換人原則:固執與靈活
  在換人的原則上,阿里與米盧也有著天壤之別。還記得當初米盧曾為單場熱身賽要求可以替換10名球員而與主辦方鬧得不愉快。無論是熱身賽還是十強賽甚至是世界盃賽,米盧都在通過換人來表現著自己對比賽的「投機」聰明,儘管有失誤之處,但通過換人而改變戰術從而改變結果的事例在米盧時期也屢見不鮮。
  而這一方面,阿里.哈恩則更習慣於「連貫性」,這一點從阿里上任不久後與巴西隊比賽時便初現端倪,上半時比賽0-0對中國隊而言是一個不錯的結果,儘管比賽場面不好看,但阿里為了保持節奏,因此根本沒有做出換人調整。與科威特的比賽,阿里再次故技重演,儘管下半時比賽中國隊場上的球員體力已經明顯不支,但由於比分在75分鐘時被郝海東打破,因此阿里繼續使用首發陣容,如果不是孫繼海受傷,並在郝海東的一再「督促」下,真不知道阿里本場比賽是否有換人的念頭和想法。
  此外,米盧在換人問題上還比較會做秀,記得當初在十強賽出線關鍵一役中,米盧並沒有把戰術太過看重,而是從取悅當地球迷的緣故將張玉寧派遣上場,這一點阿里則比米盧「欠缺」不少。
海歸派使用:迷信與平等
  對於「海歸派」的使用,阿里對其的「迷信」程度要遠遠高於對明星見怪不怪的米盧了。在阿里帶領的國家隊對陣巴西時,便將從德國急匆匆趕回的楊晨派遣上場便可以看出,而當時楊晨的表現並不令人信服,但由於李鐵與孫繼海在那場比賽中表現出的「高人一等」,這更加堅定了阿里對「海歸派」球員的使用。
  與科威特比賽之前,儘管李鐵已經在英超聯賽中缺席多輪,甚至連埃弗頓的16人大名單都很難進入,但李鐵在中國隊的後腰位置仍舊很穩固。至於孫繼海,對科威特的比賽並不足以說明他的水平下降,但競技狀態的低迷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無論是單對單過人,還是傳中球質量,以及與隊友之間的配合,孫繼海的表現都沒有讓人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當然這同他剛從英格蘭歸來需要調整時差以及與隊友之間欠缺配合有直接關係,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看出了作為主教練的阿里在對「海歸派」使用方法上的不足。(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休妻廢教 亨利八世還愛足球
全壘打王邦茲私人教練 坦承認拿禁藥給球員
世足賽亞洲區資格賽開鑼 中日韓分別勝出
世足會外賽 中華0:8不敵巴勒斯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