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遊隨筆(四)—— 塞納河岸風光好

區元愨

標籤:

【大紀元3月18日訊】塞納河源於法國東部山區正是歐洲中部寒流必經之路,風削雪溶造就了深溝斷崖、孕育大片大片落葉林帶,水溪淙淙既清澈又肥沃,蹦蹦跳跳到了低丘地帶便匯成塞納河,蜿蜒北行終於進入巴黎東部平原,行行重行行將要進入巴黎市區便與Marne河匯合。水勢更匆匆,在巴黎的東南角切入市區,大搖大擺向東北方奔流直達Chaillot宮山腳便急轉南下從市區西南角出境,復北行經過無數低丘陵與平原而出大西洋。塞納河長不到800公里只是法國第二大河,可由於水美流暢,造就了巴黎盆地(占全國面積1/6)是全國最肥美的地區,是水美也;它河道不長卻全線通航,是流暢也。加上建國以後致力修揖運河,塞納河就與其他大河溝通,最長的運河在源頭與德法邊境萊茵河通航,也就連成一國內外的水運交通網,在沒有航空設備前可是個城市發展的前提之一。這樣塞納河就能源源地從山區輸入礦產品。從丘陵地運入水果、蔬菜和木材,而平原的糧、油產品也都能隨時補充。說塞納河孕育了巴黎城怕不會過份罷。事實上巴黎城的設計正是圍繞這河流來安排的。

巴黎城共分20個區,第1區就是主軸(Great Axis)香榭裏舍大街一帶,然後按順時鐘方向排列各區,如此繞了2.5個圈,從地圖上看那就如一塊蝸牛殼,可這塊蝸牛圖卻經歷1100多年才能完成。因北岸古代是一大沼澤地,直至查里曼王朝引進外國科技,開運河、疏通河道,年復一年,一朝接一朝,才排清積水加以利用。這就是為甚麼古文物都聚於南岸了。


羅馬人以築路聞名於天下,巴黎人恐怕就以築橋為其技了。塞納河在市內所經過的13公里內就粗粗算算也有橋梁37道(包括西岱島兩岸的橋)它的技巧倒不是說橋多,而是城市規劃是不容許設置高架橋的,這就使遊客漫步河岸時就能得眾景物於一瞥。河上遊艇遠眺也能把岸上風光一覽無遺。

說到橋,巴黎眾多橋梁中最美的要說是亞歷山大橋了(Pont Alexandre Ⅲ)橋上到處都裝飾著宮燈、有趣的小天使(按聖經中描述以富於智慧著名)山泉水澤地的女神,還有飛馬等等真是奢華極了,走一趟就如看一次藝術展覽精彩極了。

這橋是為慶祝1900“世紀博覽會”而建,由俄羅斯沙皇亞力山大第Ⅲ在奠基禮上放下第一塊石而得名。(亞力山大Ⅲ的祖父尼古拉力行改革體制提倡向西方學習。國內偉大文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羅蒙洛托夫相繼登上世界文學舞臺。這橋的命名顯然是記載了那時代的背景的。)

這橋本身也是19世紀橋梁技術的傑作,全橋單孔一跨過河(技術上說是一架徑的橋)中間沒有支撐的鋼板橋,在當時說是少有的。這就出現了兩邊橋頭的四枝大石柱以平衡整座橋對橋頭堤岸的壓力。卻也盡顯這橋的造型美。何況石柱上的石刻,柱頂鍍金的飛馬陽光下金光耀眼何其威武。實在是畫龍點晴之作。整條塞納河倍添光彩。

曾經有人說:“塞納河就如一位長著笑眼的金發女郎”。歐洲尚未有一個大城市能以一條河來贊譽自己,而巴黎就是這麼一個城市,塞納河就是這樣一道令人欽羨的河流。她不僅見證著整個國家自誕生至成長。一代一代王朝,一代一代的達宮貴人在身邊擦過,一路遺下他們的“棄脂水”;一代一代熱血青年,一批一批無辜人群在地上灑下的血跡,她都為他們洗擦乾凈。她以那純美的清泉撫育巴黎大地,也飄落了壯實的種子,年年代代兩岸鮮花常在。

塞納河啊,塞納河,要是人們在巴黎大地設計了一道城市的主軸那麼你就是主軸上一道翠綠長青的綢帶,亞歷山大橋就是一個光燦燦的金扣把你連到這主軸上。多麼強烈的對比,多麼協調的襯托。巴黎主軸缺少了你,將變得多麼單調、枯燥;主軸配上了你,才能顯得如虎添翼,才能如魚得水。

金發女郎的比喻是一位巴黎女高音歌唱家說的,自然她對巴黎有深刻的瞭解。我們這些短暫過客就把你,塞納河,看作翠綠長青已很心足了,正因如此,你的兩岸才顯得更美。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新西蘭國際南極中心遊記:不容錯過的體驗
日本三大名泉之一「下呂溫泉」 大自然的恩賜
秋遊!到日本高千穗峽谷泛舟
世界上最少人造訪的國家 每年僅200名遊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