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制度的見證(三)

【專欄】曾仁全:生產富豪的溫床

曾仁全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3月3日訊】中國的政策「太好」了,富豪不斷湧現。近兩年,中國的富翁似乎進入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多事之秋,從牟其中到劉曉慶,從楊斌到仰融、周正毅。影響之大,海內外為之嘩然,以至於《福布斯》大陸榜上將這些人列為「追魂榜」。

與此相對照的是,《福布斯》雜誌在2003年選出了世界級的富豪,評為第一名的是連續六年蟬聯首富的比爾、蓋茨,資產總額407億美元,第二名是著名投資家華倫、巴菲特,他的資產是305億美元。這些左右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大款們都有他們無可挑剔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他們財產的來源都有清晰的透明度。

如果說一個或者兩個富翁出現問題還可能是個人行為,也可以視為偶然問題,但是,全國那麼多富翁出現了問題,這只能說是制度的問題,是這個制度生產了有問題的富豪。

巧取豪奪的不合法收入來源

中國的經濟一直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錯了再來」的「轉軌」經濟給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人留下了契機。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留下了種種病態。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轉軌就存在著經濟租金,經濟租金是準租金的一種特殊形式,據專家計算,我國租金總額佔國民生產總額比例到了20九十年代大概是40%,也就是說,全國人民一年生產出來的物質財富中有三分之一以上變成了尋租者或貪官的收入。

這些聲速積累的財富究竟呈現甚麼樣的分佈狀況?不久前北京一分小報披露了其中一個內容:2002年,在已征收的個人所得稅中,工資和薪金收入佔了65%,也就是說,全國百分之二十的高薪階層控制著全國存款的百分之八十,所交個人所得稅卻僅佔總量的百分之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每年流失的稅收在一千二百億以上。也就是說,這個制度的大環境下出現的高收入而言,相當一部份積累下來的財富來源於游於社會「監督體制之外」的「灰色收入」。一句話,這些積累的財富多數是不合法的收入。

如果是在民主的、多元化政治的監督體系之下,富豪們不可能取得快速的財富積累,只有在獨裁政治一黨專制的經濟體制下,財富的積累才帶有對於正常的經濟體制運行的破壞性和異已性,才不可能透明。如果說有原罪的話,這就是這個腐敗的制度造成的原罪。因此可以說,由於制度造成了市場規則不完善,一些企業家和投機商只好通過犯規的辦法生存和發展,這就是中國改革道路所必然付出的慘重代價。因此可以說,一部份暴發戶的財富積累是黑色的,骯髒的。

富豪的產生是與權力聯姻的派生物

眾觀中國暴發戶的行業特徵,往往是與政府管制最為密切、最為濃厚的行業,行政權力尋租的空間越大,暴發戶積累的財富就越快,富豪們的落馬,其直接的原因是政府行為的管制和對於市場的干預。

據《福布斯》的統計,全球富豪榜中,500富豪大約只有30人左右是房地產商,但2003年度中國大陸地100名富豪竟然有45以上涉及到房地產業,而多位落馬的富豪中,也往往是在房地產行業誤入「麥城」的,僅以周正毅案為例,上海靜安門石門二路以東是上海黃金地帶之一,總佔地面積17、64萬平方米,規劃開發麵積63萬多平方米,周正毅不僅能在該項目中免交數千萬元的「土地出讓金」,還獲得數千萬元免稅免費的「優惠政策」,僅這一個工程節省資金過億元,不言而喻,周正毅用他的錢買了官員手裡的權,有了官員給的「優惠政策」,他才賺了大把大把的錢。

幾乎每一個富豪都有著強大的「後台」支撐著,沒有權力作後盾,也就不可能成為富豪,每一個富豪在地方上與手握權柄的主要官員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正是與權力聯姻,與官員攀親之後,這些暴發戶才會如魚得水,富豪落馬之後,往往直接受牽連的是銀行金融業,銀行機構所支配的大量金融資源,是富豪們投機鑽營、一夜暴富的跳板,在這個過程中,嚴格管制著的、但又缺乏嚴格內部制約的銀行業,是腐敗的發源地。

一個一個富豪的落馬、還有無數個潛逃富豪帶給銀行體系不良資產(呆帳、死帳),這一方面是政府權力介入的惡果,另一方面是沒有透明度的金融機構的漏洞。

但是,即使將目前的所有富豪都斬盡殺絕,只要這個政治制度還廣泛存在,只要行政權力還在不透明地參與市場運作,只要官員們在缺乏監督制約的條件下尋租,那麼,還有無數的冒險家為了生存就會繼續鋌而走險而被動地向握有權柄的人支付「租金」。問題富豪就難以避免。

富豪普遍的缺少德性,有錢之後就變得為富不仁

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西方富豪有著自己堅定的道德、信仰和價值觀念,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核心支柱,但中國長期仍由政治作孽、繁衍成一個百病叢生的畸形社會,權錢交易和裙帶關係使財富越多,地位越高的人越缺德性,一方面,他們在攫取財富的過程中本來都是鋌而走險走的不合法的途徑,本來就是背離「公開、公平、公正」的一般性規則,常常是通過權錢交易建立的特殊規則、特殊關係,他們會認為其財富是特權給予的,是掌握著權力魔杖的官員給予的,而不會認為是大眾給予的,因此,在這些陰暗思想觀念的驅動下,他的道德已經喪失殆盡,他們在保護其財富的同時,還要源源不斷地向強權勢力投入,以保護其財富的穩定和財富來源的連續性,這樣一來,他們只有進一步的巧取豪奪和為富不仁,其做法不外乎是三種有目共睹的手段:第一,是對工人殘酷的、敲筋吸髓的剝削,第二,想方設法偷逃稅收,第三、制度假冒偽劣產品。

其次,由於其灰色收入來路不正,大多數富豪對於公共福利及公共事業則表現出嗤之以鼻,對於弱勢群體則是麻木和冷漠,傳統美德在他們身上蕩然無存,因此可以說,大多數的富豪普遍的缺少德性,使得中國經濟體制已經走進壟斷經濟和寡頭經濟的惡性循環階段。而官員的權力尋租和對經濟的干預就是繁殖壟斷經濟與寡頭經濟的溫床。

中國生產富豪又快又多,已經倒下了一批富豪,但這只是少數的倒霉者而已,已外逃和隱匿了一批富豪,他們是幸運者,中國還有一大批已經成為富豪和準備成為富豪的人,他們都是這個腐敗制度的歷史見證人。

2004年3月3日於廣州
大紀元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曾仁全:星星之火 可以潦原
【專欄】曾仁全:向胡主席溫總理訴說
曾仁全:稅務機構改革 朱鎔基政策敗筆之一
曾仁全:金融風暴的負擔轉嫁 朱鎔基政策敗筆之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