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中國大陸海洋生物因人為破壞瀕臨滅絕

【大紀元3月2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三十日電)中國海洋漁業資源先天不足,多年來又面臨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危機。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瑞玉指出,越來越多海洋生物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面臨滅頂之災。

新華社報導,劉瑞玉說,中國海域缺乏大洋性資源,產量百萬噸以上大種群魚類有限,因為中國海域不在冷暖洋流交匯地方的生物活躍區。中國對有限資源並未合理開發和保護,反而嚴重捕撈過度,加上盲目填海、工廠排污,環境破壞導致許多海洋生物面臨滅頂之災。

膠州灣滄口泥沙灘生物多樣性很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尚有一百多種底棲動物,但八十年代後僅剩下四、五種,產量急劇下降,主要是填海和污染使眾多貝類失去生存繁衍家園。而過度捕撈也毀滅性的破壞中國特有種大黃魚、中國對蝦及小黃魚資源。

劉瑞玉說,中國對蝦、龍蝦等物種已列入瀕危或近危物種,碩大唐冠螺也被列入瀕危物種,在海南島及西沙群島都不見蹤影。中華鱘、中華白海豚等更需要特別保護。這些物種出現瀕危狀態,主因是棲息地被破壞,種群數量減少。此外,隨著漁業捕撈手段高科技化和資源減少,出海漁船數量和網具規格缺乏嚴格限制,禁漁期後造成集中時間打殲滅戰,漁業資源的恢復和生產還有待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