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星期人物》郭芝苑 用音樂填補本土歷史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8日訊】片、自由時報記者張瑞楨攝

 記者趙靜瑜╱特稿

 郭芝苑,一般人當他是五○年代的流行音樂名家,事實上郭芝苑是台灣二○年代自江文也以來,少數可以代表台灣本土創作的現代音樂作曲家,他曾譜出《鯽仔魚要娶某》、《嬰仔睏》、《紅薔薇》等膾炙人口的台灣歌謠,並且以多首鋼琴獨奏、合唱曲獲得無數音樂大獎,可以說是繼台灣民族音樂之父江文也之後,台灣民族音樂的發揚者及代表人物。

 今年八十三歲的郭芝苑,居住於苗栗苑裡,一生不愁衣食,與音樂為伴,這位台灣本土的作曲家,至今仍持續一顆對於創作永不停息的心,雖然雙唇與雙手微顫,老先生說起話來依舊中氣十足,「民族性,音樂性,時代性,是台灣創作音樂不可或缺的三部分。」

 出生於日治時代的郭芝苑,是台灣第一位完成正統歌劇,也是第一位寫鋼琴協奏曲的台灣作曲家,年少時因為看見父親的手搖式留聲機飄出了貝多芬的音樂,父親又買了把小提琴,「好水喔,光亮茶色很美,我從來沒有看過這麼美的東西。」就這樣開始接觸起音樂。

 家境富裕的郭芝苑,轉學入東京錦成中學,在音樂老師指導下,他首度以口琴嶄露頭角,畢業時全東京學生的比賽中,第一名就是郭芝苑。

 「我去日本之前,當時台灣最有名的作曲家就是江文也,當時他的《台灣舞曲》入選德國作曲比賽,我不但為他感到高興,也給自己一個心願,我要像江文也寫一些台灣風格的現代音樂。」

 一九四一年,郭芝苑進入東京東洋音樂學院,原想一圓小時候的小提琴夢,不料因為先天手指扭曲,阻斷多年想望,不得不改學作曲與樂理,但是從古典樂派、浪漫樂派開始,到國民樂派、民族樂派,郭芝苑找到他創作的原動力與理想。

 郭芝苑說,他後來接觸到許多日本民族樂派的音樂,深受感動,從此致力創作本土音樂,從廿五歲在日本就讀音樂學校開始、學成返國到現在,致力創作已經超過五十年,精神令人感動。

 郭芝苑的身世可比孟德爾頌,一生可以祖產支持創作,沒有學生為其烘托,沒有同窗一起耕耘,雖不愁吃穿,卻也因為不會說國語、影響力又低,而被當時樂壇忽略。

 郭芝苑說,他的一生歷經不同政權統治台灣的階段,深刻感到台灣人的悲哀,在所謂「國語政策」統治下,使得這一輩的人變成失聲的一代,這十多年來在前總統李登輝實行本土化政策之後,台灣文化開始受到重視,他的作品才慢慢受到注意,也才開始被大量討論。

 戴起助聽器,郭芝苑恢復跟外界的接觸,他回憶起一九九九年實踐大學第一次為他首演歌劇《許仙與白娘娘》,雖然結果不盡理想,「但總是一個開始。」

 現在他則將全力放在創作台語愛國歌曲,郭芝苑說,台語是非常優美的語言,以前因為政治的關係,台語被壓抑,現在更應該重新看待台語藝術歌曲。

 大宅院裡重重復重重,伴隨著郭芝苑的是一箱又一箱日文與中文的各式音樂書籍、樂譜跟七十八轉的唱盤,每天早上,郭芝苑準時到對街的彰化銀行翻閱所有的報紙,然後再回到家中,等待靈感。

 前些年郭芝苑一人獨居,家中屢遭文化偷兒光顧,大兒子放心不下老爹,從台北返回苗栗照顧父親,也讓一向冷清的四合院,有了人煙。

 「我已經年紀大了,最大的願望還是我的創作可以印成樂譜出版,錄成專輯到學校讓後人研究,讓本土音樂更有機會被大家認識。」

 郭芝苑說,這幾年他也陸續創作了《前進!台灣人》、《我相信》等台語藝術歌曲,「希望可以用音樂,用台語這般優美的語言,填補起台灣本土歷史的空白。」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