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41位學者 角逐中研院新院士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中央研究院評議會昨天選出第二十五屆院士候選人,七十六位被提名人中票選出四十一位角逐院士榮銜,其中共有四個中研院所長,包括資訊研究所李德財、原子與分子研究所劉國平、歷史與語言研究所王汎森、近代史研究所陳永發,清大化學系教授李遠鵬、密西根大學講座教授楊祖保則分別是數理組院士李遠哲和楊祖佑的弟弟。

 去年在SARS期間表現搶眼的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陳培哲,昨天一如預期登入院士候選人;而今年候選人名單仍是男性天下,只有數理組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電機及計算機工程系教授胡玲,及生物組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所長余淑美兩位女性入選,堪稱「萬綠叢中兩點紅」。

 本屆候選人在國內服務的共有十四位,中研院將在今年七月初舉行院士會議,從中選出第廿五屆院士。

 昨天評議會分組討論及票選進行大致順利,不過人文組候選人謝宇一度引發討論,他是在中國出生並唸完大學後,才赴美國深造、留美工作並取得美國籍,而在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歷屆中研院院士選舉,幾乎都不再提名具中國籍的傑出學者,因此會中一度討論未來院士選舉是否要全面開放提名中國籍學者,但並無結論。

 在三組院士候選人中,以數理組競爭最激烈,從四十一個提名人中篩選出二十一位候選人,但因院士選舉每組至多只選出十位院士,七月院士會議預期至少一半以上候選人會被刷掉。

 中研院表示,生命科學組本次從二十五位篩選十二人,人文組則只提名十人,最後只有兩人落馬。

 第廿五屆院士候選人詳細名單如下:數理科學組:毛昭憲、伍法岳、朱時宜、吳式燦、李遠鵬、李德財、胡正明、胡玲、范良士、翁玉林、馬佐平、陳力俊、陳守信、黃鍔、甯德雄、楊祖保、廖國男、劉必治、劉國平、蕭蔭堂、顧德隆。

 生命科學組:于寬仁、王寬、余淑美、吳仲義、胡流清、張文昌、許重義、陳培哲、黃煥中、裴正康、劉宗正、蔡明道。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于君方、王汎森、王德威、陳永發、黃進興、劉述先、謝宇、羅聞全。

台史所 中研院第22個研究所

〔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歷經十一年的草創與籌備,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終於可望在近期內正式升格成所!中研院評議會昨天討論通過台史所正式成所的提案,只要報請總統府核准後,即可卸下籌備處的過渡身分,成為中研院第二十二個正式的研究所,也為台灣史研究寫下新的里程碑。

 中研院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歷史學的學術研究一直以中國古代歷史為大宗,台灣史研究因政治戒嚴等種種因素備受忽略,幾乎沒有學界人才投入,直至民國七十五年中研院人文組院士張光直大力提倡該推動台灣史研究,才結合院內歷史語言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四所的人力資源,展開較大規模的台灣史田野研究計畫。

 台史所籌備處主任莊英章指出,十多年前隨著台灣史研究日受重視、各界關心度漸高,立法院遂要求中研院早日設立台灣史研究所,民國八十二年初張光直院士返台召集相關人士投入規劃,終於在同年六月廿六日,由總統府核准設立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並聘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黃富三擔任第一任籌備處主任。

 莊英章指出,當年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的誕生,是「台灣史」正式成為歷史學門獨立研究領域的里程碑,在研究時間上涵蓋荷蘭佔據、清朝佔領、日本統治及戰後時期,議題橫跨社會經濟史、政治變遷與殖民地史、文化史、族群史及環境史等,網羅的研究人才則含括歷史學、人類學、地理學、社會學及建築學等不同學科的專才,有助於建構台灣史的整合與系統化知識。

 莊英章表示,歷經十一年的孕育成長,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已躍居國內台灣史研究的領導地位,在重要檔案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上,也深受國內外台灣史研究同道的肯定。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