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征文】范英著:年逾七十憶六四

范英著

標籤:

【大紀元4月25日訊】(啟事:全球紀念「六四」十五周年籌委會有獎征文活動已正式展開,歡迎各界踊躍投稿,詳情請瀏覽www.89-64.org。)

一個文學家說:“每倒下一個老年人,都是一座寶庫的坍塌。”還有一個哲學家說:“人活到七十歲再重新活起,個個都是圣人。”看來,經歷是珍貴的。經歷提供對比, 而只能在對比中,才能醒悟是非。我現在七十多歲了, 活過了五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我從五歲到十三歲,生活在日本侵略者鐵蹄踐踏下的淪陷區北平。混合面、豆腐渣吃過了;日本憲兵隊的殘暴听說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教育,更從學校的日本教官那里听熟了。但北平未像南京那樣以大屠殺開始,奴化教育尚未像東三省那樣嚴密,再加我年齡較小,總的說來,還算平穩渡過。

第二個時代:日本投降後的國民党統治時期。時間雖只三年半,但烙印極深。我站在宣武門外的學校門前,和市民一起,含著熱淚,高呼著口號,歡迎一卡車接一卡車的中央軍進駐北平古城。但很快就有國軍傷兵嫖娼砸妓院事件,接收大員成為“劫收大員”,法幣貶值,物价飛漲。我更當了民伕,在共軍圍城時到東直門外,拆毀一切民房,為傅作義守軍“掃清射界”,目睹百姓流离失所,耳听市民怨聲載道, 我對國民党的貪污腐化義憤填膺。後來知道,連國民党的忠誠將領黃維當時也私下說過:國民党不亡,誓無天理。

第三個時代:考入“華北軍政大學”,這是解放軍“最高學府”,校長葉劍英。進門便是“排級干部”,十七歲的我,感到十分光彩。畢業后到軍校教書。由於我的“忠誠老實”,在一系列運動中,均未受大的波及。林彪說:毛主席的話,一句頂一万句。我苦讀四卷紅寶書, 寫了一百四十一篇筆記, 受到當之無愧的表彰。

第四個時代:十年“文革”。我沒看出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中共領導層的“窩里斗”,還真的認為是“反修、防修”,雖然目睹了种种惊人的罪惡,卻認為“以後會變好的”;但是–

第五個時代:徹底失望的時期。什么“缺點是一個手指同九個手指的關系”呀;什么“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呀;“文革”後愈來愈明顯的腐敗事例說明,這不僅是謊言,而且連遮羞布都不要了。我於一九八四年夏天,毅然要求從領導机關–石家庄市教育局,調到教育學院教書,以便對官場的事“眼不見,心不煩”。但樹欲靜而風不止, 沒想到在我這個教書匠身上, 竟然出現了暴風雨中的振翅一擊。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七日,我按課表的排課上課,但教室里空無一人。全體學生都集合在操場上,秩序井然,只是主持大會的不是院領導,而是學生自己選出的代表。大會情緒激昂。他們馬上就出發,用行動支持北京天安門前的學生運動。

老師們無課可上,都聚集在辦公樓前觀看,態度凝重。老北京的天橋藝人,總是向圍觀的人說:“有錢的請賞錢,沒錢的請您站腳助威。”多數教師是同情學生反官倒、反腐敗的正義要求的;但他們每個人都有參加歷次政治運動的“經驗”,懂得“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滋味,因此顧慮重重,便采取了這“站腳助威”的方式。

此時,學生隊伍中突然喊出一句口號:

“歡迎老師參加我們的游行!”

老師們仍然紋絲不動。

這句口號像一聲悶雷,把我的思維打亂,但又重新組合,頭腦中出現一幅圖畫:風云突變中,海燕振翅高飛,口中喊著:讓暴風雨來得厲害些吧!而潛水鳥卻躲在岩石下,渾身瑟縮地哼著,它們已被暴風雨嚇昏了。

我不做潛水鳥,我要做海燕:這是我的決斷。

我毅然走進我教的那個班的隊伍當中。今天是我的課,我的位置本來就該在這里。

這個學院的學生大多來自郊區、井陘礦區和市屬四縣,地區閉塞,因而他們政治視野受到限制,活動方式也較拘謹。他們一直保持著整齊的隊形,有組織地齊喊口號,臨時學到了用雙指做 “V”字(“胜利”)手形。雖是中等城市,中山路上也已鼎沸。各高等學校和部份中學的游行隊伍出動了;報社、電台、電視台的工作人員也參加了。攝像車穿梭其間,工作人員一邊高舉錄影机工作,又不時用手向游行者做 “V”形示意,自然地把份內的職責和份外的示威活動融合為一。市民在街旁擠得水泄不通,見到學生們持的“支援天安門廣場絕食學生捐款箱”,紛紛解囊相助,有的人把手伸進衣袋大把掏出全部攜帶的錢,看也不看,就拋入捐款箱,令人感動;暑熱天气中,隨時有街旁的無名人士買來成包的冰糕和成箱的冷飲,送到游行隊伍中來。武警在重要路口布防,但未帶武器,也未見殺气,他們都是當地人,說不定妻儿也在游行隊伍中。

隊伍到省委大院門前停下。省委書記岳歧峰手持擴音喇叭, 帶著一幅焦急而謙和的面孔,向聚集在門前的上千人的游行隊伍講了自己每月的工資收入,并逐個交代他的妻子和几個孩子的工作和收入情況。此所謂“上行下效”,現在是五月中旬,他也不知道下一步的中央誰在台上、誰在台下。“一個將軍一個令,一個喇叭一個調”,他只得步步小心,才好保住烏紗帽,他見北京在“對話”,在“透明”,他也出來對話和透明了。至於他的薪金數額,市民相信那是和會計室的工資單完全一致的,但是工資單以外的,上哪里查?他說孩子是普通干部也不假,但知情人說,他作為省委書記一調來,就把孩子安插到當時最賺錢的外貿部門了,這誰能做到?好在人們對這類官僚也并沒有更高的期待。他出來了,見面了,說話了,話中也沒見“硬茬儿”,就算不錯。

當時的執政者,特別是決策者,沿此和平路徑舒緩几步,或可避免後來的慘劇;但畢竟如他們所說, 事情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唐· 韓愈:《山石》)經歷過同中共“与生俱來”的無休止的政治運動,大小“頭頭儿”們,都懂得在內斗結果未分曉之際,要運用“蝙蝠戰術”,而且其運用之純熟,令人嘆為觀止。老百姓形容他們:“軸承脖子彈簧腰,頭上插著指風標。”又說,他們遇事“一看二站三通過”,都是一語破的!

蝙蝠在鳥類和獸類打得難解難分時從旁觀戰。若鳥胜,便理直气壯地說:我能飛,是理所當然的鳥類;若獸胜,便毫不羞愧地宣稱:我沒有羽毛,專家們是一直把我划歸獸類的。我在游行中,前後一看,學生處的人都來了,院辦室的人都來了,班主任都來了,當然他們大多數是党員。我竟天真地未察覺其中有詐。特別是總務處的几個正副處長,几次開車追來送面包、香腸,還說食堂正包餃子,等你們回去吃。待十几天後,六四定性“反革命暴亂”,對這次上街秋後算帳,“論功行賞”、“按律問斬”時,我成了支持暴亂的人物。

那么,別的參加游行的領導干部和教職員工呢?他們是“由上級派遣,現場保護學生的”!這就是說,他們是派到學生隊伍里當特務,進行監視學生言行的,因而是功臣!

可以設想,若是另一种結局,游行定性為愛國的,他們會拍著胸膛說:我早就知道學生的行動是對的,所以當時給予了大力支持!

更可以肯定:若是若干年後的歷史教科書上把六四由錯平反為對,這些小頭頭們會對自己儿孫們拈髯而笑:我早就知道對,當時我不僅派人保護學生,還讓食堂包餃子招待歸來的學生呢!

這班人的無恥一至於此,體現了共產党政治思想工作的丰碩成果。時至今日,我們不是依然可以在胡溫新政治中, 看到這樣的領導者和御用文人嗎?

我居住的地方,雖离北京有三百公里距离,但通過VOA、BBC、法國三家電台的廣播,我緊緊把握了那里的脈搏。六月四日清晨,我不僅得知屠殺消息,還听到BBC記者訪問楊憲益的錄音。我是教英語精讀課的, 楊憲益翻譯的英譯<紅樓夢>和漢譯<賣花女>是我愛不釋手的范本。這位翻譯家、著名學者,气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向記者宣稱:這支軍隊已不是什么“解放軍”,而是楊尚昆的私人軍隊,我從現在起,同共產党決裂[筆者按:當時楊家將當紅,代表軍方公開露面也是楊尚昆]!

接下去几天,中央電視台的工作人員薛飛、杜憲等人,穿上喪服,以悲傷語調播出聯播稿件……這些敢在“天子腳下”的北京,面對坦克而不低頭的硬骨頭,給我極大感染;与此同時, 看風使舵的蝙蝠們個個跳出來,辱罵學生,無恥至極。例如,屠殺前几天,學生們求見徐向前、聶榮臻兩位僅存的元帥,希望他們為學生說几句公道話;他們也通過工作人員回答學生代表,說解放軍絕不會開槍,希望大家放心,回去上課,云云。但待無數尸體橫陳首都街頭之後,他們迫不及待地表態,說恨不能親自上街制止暴亂。猙獰面目,暴露無遺! 於是,作為一介草民的我,也一連做出三件“出格”的事。

第一件是上課時公然放送反軍錄音。眾所周知,六月四日那一天,中國國際廣播電台(Radio Beijing)對世界播出的英語節目一開始,廣播員有一段“倒戈”前言:“中國軍隊向學生和市民開槍,死傷多人,其中包括我台工作人員……”赶巧我听到了,并且錄了下來。在上課時,放給學生听,同時還詢問了几個來自軍人家庭的學生,有關軍隊的動態。

第二件是對抗院方調查。“六四”後,院方組織了專門人員調查學生在游行前後的言行。我極痛惡這种特務行徑。對我們大人, 殺剮存留, 還則罷了, 為什么還要在孩子身上下手? 有一次,某人竟在我講課中間,公然叫出去一個學生,我很不快。等這個學生回來後,我把她叫到教室外,問她什么事。果然是向她調查校內外的游行組織者名單。按說,教書的和吃政治飯的本應互不干涉,而我卻要來個“井水偏犯河水”,要她“什么也不要再說”,她答應了。

第三件是在大屠殺後某次上課時,忘了是哪個話題引起,我向學生朗誦了烏克蘭偉大詩人謝甫琴柯的一首詩:

別等待,等待自由–徒勞!自由已睡去,是沙皇迫使它昏倒!如何使沉睡的自由醒來?我們的人民,舉起所有的棍棒,還有那烏克蘭的寶刀–那時候,自由才能來到!

我的朗誦聲沖破四壁,不僅那層樓的其他課堂都听到了,連隔牆石家庄一中的學生,也在課後打听出了什么事。

作為知識份子,不能正面抗爭,只在課堂上“炸刺儿”,已夠軟弱了。但這几件事中的任何一件,若是追究起來,也夠受的。不過事後,居然沒有人過問。我相信是學生保護了我,包括那几個來自軍人家庭的學生。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表現在我身上的軟弱, 至今時時引起自責。但也使我對那些為民主而犧牲的烈士們更加崇敬, 對當前奮戰在爭民主和反獨裁戰線上的先鋒們倍感欽佩!這成為我至今未泯自強不息精神的動因。

(范英著, 生于1932年, 原籍山東廣饒縣, 現為北美自由作家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譚若思將建議陳總統 制憲要先確定民心走向
林牧:我在“六四前後”
戴晴: 天安門事件並非民主運動
【六四征文】沙舟:天安門的母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