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集

【專欄】楊銀波:三農調查提綱

【大紀元4月3日訊】一、農村結構變革

(一)經濟結構變革:農業産出占全社會總產出的比例不斷下降,農業就業占全社會總就業的比例不斷下降。

(二)社會結構變革:農村逐漸走向非農村化,即城鎮化與民工潮。事例:廣東省東莞市的雁田村,該村就地發展成了城鎮;江蘇省江陰市的華西村,該村就地改制成了集團公司;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地區農村融於一個大都市區乃至融於一個大都市連綿帶之間。普遍情況是,農村的勞動力大量遷移到附近的城鎮和經濟發達地區。

(三)政治結構變革:緩慢。經濟結構變革和社會結構變革總體而言都是指“創造財富”(即經濟)的方式發生變化,但是分配財富(即政治)的方式卻基本上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這就是基層政權的政治危機。

二、農業農民問題

(一)農業資源(土地、草原等)越來越有限。

(二)非農業部門爲農民提供的發展空間很有限。

(三)本來收入就微乎其微,但還要承擔很重的社會負擔,如農業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開支等。

(四)社會保障體系僅僅覆蓋城市居民,教育、醫療、養老等無保障。

三、認識民主

(一)本質:權力制衡。

(二)基礎:自治。自我參與、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調節、自我服務。

(三)關鍵:權力産生的合法性和權力具有的實用性,程式公正、公開、公平,要求當選人具備一定的公民素養和管理能力。

四、基層民主選舉現狀

(一)實力對比。實力包括經濟實力、活動能力、威望、人緣關係等。值得注意的傾向是:A、商人、有錢人的競選漸漸更改了大陸基層政權的性質,及不再以“工農聯盟”爲基礎,從長期看,會改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B、農民支援激進派,反對保守派,思想較爲激進。

(二)由原村委會點名産生村民代表,又由村民代表來影響民主選舉,即原村委會利用被收買的村民代表來控制選舉,並産生有利於原村委會的新的村委會。

(三)鎮級幹部直接或間接操縱、控制選舉,欽定新的候選人,便於“好管理”,便於對鎮政府、鎮黨委有利。控制方法主要有二:A、控制土地承包,使土地産權在個人與集體之間不明,使村民經濟地位不獨立,政治地位也就無法獨立;B、調整村政權的權力結構,緊緊控制住村黨支部書記。

——原載2004年4月2日《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