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世界第四大巴丹吉林沙漠曾是獵牧民族苑囿

【大紀元4月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八日電)世界第四大沙漠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國主要沙塵策源地,但考古學家根據大量古人類遺址及巖畫,證實巴丹吉林沙漠曾適於人類生存,一度成為獵牧民族的苑囿。

新華社報導,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者在巴丹吉林沙漠東緣,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古人類遺址,出土大量石器。沙漠東南部也發現八百多幅古巖畫群,主要以動物和生產場景為題材,顯示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生產和生活狀況。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蓋山林指出,巖畫在沙漠東部和南部廣為分佈,古代遺址極多,幾乎在沙漠的每個湖沼旁都有發現,而沙漠中有上百個湖沼。

蓋山林說,巴丹吉林沙漠發現的古代遺址和巖畫,以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最多,巖畫多以馬、鹿、盤羊和駱駝等為主要題材,還有大量騎馬、放牧和狩獵等內容,說明當時古巴丹吉林沙漠地區生態狀況良好,居民繁盛,是獵牧民族的苑囿。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靳鶴齡認為,現在所見的巴丹吉林沙漠是距今七萬年前開始形成,距今四千年至七千年出現許多湖泊,湖泊周圍形成許多綠洲,因此巴丹吉林地區可能出現古人類遺存。巴丹吉林地區古代文明消亡的原因,蓋山林認為,距今三千多年前,蒙古高原氣候變冷變旱,導致許多湖泊乾涸,沙漠逐漸擴展。靳鶴齡說,清朝之後,巴丹吉林等荒漠化地區的生態環境受人類影響而加劇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