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好評

劉檸:中國公民 你爲什麽不搓火

【大紀元5月25日訊】1984年,臺灣作家龍應台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上發表了《中國人,你爲什麽不生氣》一文,在臺灣社會引起了地震般的反響,“點火者”龍應台被稱爲“龍旋風”。不只是龍應台,同代人羅大佑也以不同的形式,用他那沙啞、悲憤的歌聲發出過現代符咒般強勁的詛咒。

20年過去了,臺灣完成了從獨裁的權威政體向現代民主社會的轉型。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被“龍旋風”和羅大佑們指責、質疑、批判、詛咒過的許多醜惡現象和社會問題,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緩解,有些則從根本上絕迹了。

每每從去過那裏的中外朋友的口中,聽到一些故事的斷片,連綴起來,也絕少有讓人錐心刺痛的情節;偶爾從電視上看到那裏的自然風物,也是阿里山日月潭,山青水碧,臺北高雄,以人爲本;連龍作家本人,也被臺北市長馬英久請去做了4年的文化局長,以父母官的身份和社會文化批判者的視野,爲面向21世紀的臺北的文化發展戰略立言,重積篳路藍縷之功;我們從電視上看到,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絕食,抗議扁、呂“作票”的青年學子們請願的人群,其抗議場面之清潔,秩序之整飭,已非15年前的天安門可比;即使是被傳媒和華人世界高度質疑的3·20大選,除了證明臺灣民主正在發展途中、尚未成熟這一點外,斷難對其做出其他任何價值及道德判斷……所有這一切,我們統統看在眼裏,並且在心中不斷地加以比較、玩味、思索。這樣一來,我們由衷地感到了慚愧,不,是羞恥。在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只有GDP一峰突起,並且依然在神話般持續飆升的年代裏,我們早出晚歸,像工蜂一樣辛勤地工作,但卻始終沒有明顯的富裕感。相反,隨著年齡和閱曆的增長,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感使我們日益陷入到痛苦的絕望之中。我們像一個盲人,除了腳尖所觸及到的方寸前途,幾乎看不到將來——也許我們根本就沒有將來。

如果說,這種絕望的心情即使在家國多難、但同時也被稱爲“新民權元年”的2003年,還有過短暫的鬆弛、緩解的話,那麽,進入2004年以來,這種絕望感變得益發深刻而具體起來,它幾乎無處不在,且無往不在以人血和生命爲代價的、濃濃的悲情劇氛圍之中:繼去年歲末中石油特大天然氣井噴事件之後,密雲燈會事件、吉林市中百商廈特大火災、重慶天原化工廠氯氣泄漏事件、阜陽“毒奶粉”事件、廣州“毒米酒”事件;在從4月底到5月中旬不到20天的時間裏,僅山西就連續發生了兩起特大礦難,死亡、失蹤達70人以上;就在筆者伏案寫作此文的當兒,電視中又傳來了長春大學140多名師生集體食物中毒的消息……凡此種種,豈是新聞曝光及曝光後個別官員被“問責”就能了事了的!

筆者不學,閱曆也淺。但凡此7宗,均源自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國家所帶給我的種種體驗、感覺、傷害、創痛、憤懣和困惑,內容涉及民生、民主、言論自由等方面,願在此鄭重確認,並立存照。同時願抛磚引玉,就教於社會各界高明,以期共同探索解決之道,尋求使一個正在高速轉型中的社會能夠安全地駛入良性迴圈軌道的良方。

20年前,龍應台在其文章中寫道:“不要以爲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爲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爲你是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說話,明天你——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爲沈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在就去告訴你的公僕立法委員、告訴衛生署、告訴環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說。”

我想,如果20年前臺灣的社會現實令那個時代的臺灣人“很生氣”的話,我們今天的社會現實是不是會讓我們更生氣、更憤怒,甚至憤怒得有點出離了憤怒?在北京土話中,管生氣也叫“搓火”,那麽,面對每天糟糕至極的交通狀況,面對每況愈下的社會治安,面對在醫院裏排隊挂號的人流,面對受毒蘑菇、毒火腿、毒韭菜、毒粉絲……的影響,“內容”已大大減少的餐桌,面對拼聚了一生的努力好容易換來的房産被侵權,以及侵權之後有理沒處講的社會現實……你能做到不搓火?

不能因爲搓火的事情多著呢,搓火的日子長著呢,你就變得不再理會、不再聲張、甚至不再搓火——所謂蝨子多了不怕咬、死豬不怕開水燙,不,那不是人的生活。爲了你和你的孩子能在21世紀過上人的生活,中國公民,“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說”:我真得很搓火!

(5/24/2004)

──轉自《新世紀》(http://www.dajiyuan.com)